在中华腹地巍峨的鄂西群山之间,神农架以其原始苍茫的森林、珍稀灵动的生物,构成了一幅举世无双的“醉美”画卷。这自然之醉,绝非天赐孤品,而是一曲以“匠”心守护生态根基、以创“新”智慧激活非遗传承、以文旅融合拓宽发展通途的壮丽交响。当生态保护的绿意、非遗传承的醇厚、文旅融合的活力在此交相辉映,神农架正以其独特实践,铺陈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生态保护,绘就万物共生的绿色匠“心”。神农架的“醉美”底色,源于对原始生态近乎苛刻的守护匠心。这里是北纬30°的绿色奇迹,是金丝猴的乐园、珙桐的故乡,每一寸土地都诉说着生命的古老与珍贵。神农架林区守护者们以科学规划为尺,划定生态红线,严格限制开发强度;以科技为眼,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以制度为基,不断完善国家地质公园管理体系。当巡护员的足迹日复一日丈量着山岭,当科研人员潜心解读着森林的密语,当社区民众自觉化身生态哨兵,这份对绿水青山的虔诚敬畏,已然内化为神农架最深沉的发展伦理。生态保护在神农架并非束缚,而是滋养万物、孕育未来的沃土根基。
非遗传承,演绎时间窖藏的文明佳“酿”。神农架的独特魅力,更在于其如陈年佳酿般醇厚悠长的文化底蕴。世代先民与莽莽林海相依相存,孕育出与自然深度嵌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古老的“黑暗传”史诗吟唱回荡山谷,承载着对天地起源的敬畏想象;手工造纸术以树皮为材,遵循古法,传递着化草木为文明的古老智慧;更不必说那深藏于民间的酿酒技艺,取高山清泉,采林间百果,在岁月静候中发酵出自然的芬芳。这些非遗瑰宝,是神农架先民生存智慧的结晶,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动注脚。保护与传承这些文化遗产,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为未来发展注入了不可替代的精神之魂与文化之韵。
文旅融合,激发创新赋能的活力之“新”。神农架的匠“新”发展,其蓬勃动力正来自生态与非遗在文旅融合中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表达。生态是底色,文化是灵魂,旅游则是激活这方水土的现代媒介。神农架正以创新之笔精心描绘,依托无与伦比的生态资源,打造深度研学、森林康养、秘境探险等高端绿色体验;将非遗技艺巧妙融入现代旅游场景,游客可在非遗工坊亲手体验古法造纸的匠心,在特色民宿中品尝遵循古法酿造的神农架酱酒,在沉浸式演艺中感受“黑暗传”的雄浑史诗。这些创新实践,让沉睡的文化遗产在当代焕发新生,让生态优势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品得出的发展动能。文旅在此深度融合,既为非遗传承开辟了广阔天地,也为生态保护赢得了持久的经济支撑与社会认同。
当生态保护的绿意盎然、非遗传承的醇香弥漫、文旅融合的活力涌动在神农架的山水之间,一幅“醉美”的可持续发展图景正徐徐展开。这并非简单的资源叠加,而是一场以“匠”心守护生态底色、以创“新”激活文化基因、以智慧推动产业升级的深刻变革。神农架的探索昭示着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可以琴瑟和鸣,古老文脉与现代发展能够相得益彰。唯有以敬畏之心守护生态根基,以传承之责延续文化薪火,以创新之智开拓融合路径,方能让神农架的“醉美”永不褪色,让这片神奇土地的“匠‘新’发展”之酿,愈发醇厚绵长,泽被后世,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典范。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陈超(汉江师范学院)
责编:丁玥
【投稿方式】投稿至指定邮箱:snjwpds2025@163.com,邮件标题格式为:【神农架第二届网评大赛】+单位+姓名+参赛作品标题,作品文末请附作者联系方式,便于联通。详情可点击:醉美神农,匠“新”发展!神农架第二届网络作品大赛启幕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