淬尽千炉火,十年磨一剑!6月10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2025年7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名单,武陵山区(鄂西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位列其中。这一殊荣标志着恩施市文化生态保护工作迈上新台阶。
自2018年文化生态保护区实验区设立以来,恩施市秉持“遗产丰富、氛围浓厚、特色鲜明、民众受益”创建目标,科学规划、合理推进,团结凝聚各方力量,以积极姿态推动文化生态保护区高质量创建,取得累累硕果。
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格局
作为武陵山区(鄂西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创建的重要县市,恩施市创新工作机制,成立了以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对标“武陵山区(鄂西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因地制宜制定子规划,明确阶段性建设目标任务,推动文化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深度融合,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良好局面。
恩施市不断完善制度体系夯实保护基础。自2018年以来,恩施市先后出台了《恩施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等8个规范性文件,构建起较为完备的非遗保护制度体系。2024年成立恩施市文化生态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全民参与是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重要支撑。全市已建成286个文化广场和乡村舞台,打造全民参与的文化生态圈,推动非遗保护与公共文化空间的有机融合,织就城乡一体的非遗传承网络。恩施扬琴、灯戏、傩戏、山民歌、莲香等非遗项目常态化展演,年均开展非遗活动近200余场次,惠及人民群众超6万人次,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文化生活。
v
全力推进文化生态整体性保护
整体性保护是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核心原则,对此,恩施市严格将整体性保护贯穿始终,构建起多层次、立体化的保护、传承体系。截至目前,全市共有人类非遗项目1项、国家级4项、省级15项、州级46项、市级91项;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4人、省级13人、州级65人、市级232人,传承队伍持续扩大。
在保护载体建设方面也取得显著成效。全市建成综合性非遗展示馆1个、非遗传承展示基地23个、非遗传习所6个、传统工艺振兴示范基地7个、传统工艺振兴工作站9个。特别注重青少年传承,设立15所“非遗进校园”示范学校。同时,将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成功申报中国传统村落14个、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10个、国家历史文化名村1个、湖北省历史文化名镇1个、湖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1个,获授“中国土家族女儿会文化之乡”。创建国家A级景区11个、世界级地质公园1个、国家级夜间文化消费集聚区1个、湖北省非遗特色街区1个、省级旅游度假区1个、省旅游休闲街区1个,将保护孕育发展非遗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进行整体性保护,实现文化遗产与自然生态的协同保护与发展。
创新推动非遗活态传承
十余年来,恩施市以非遗重点项目为引领,开创性开展非遗“六进”活动,探索出“以演代训”“以演促训”特色传承模式。2016年以来,恩施市非遗中心对表演类的国家级非遗项目“恩施傩戏”“灯戏”“恩施扬琴”的传统剧目进行了挖掘、整理和复排。截至目前,已经挖掘整理复排了傩戏《孟姜女》《鲍家庄》《青家庄》、灯戏《雪山放羊》《姚大爷讨亲》、恩施扬琴《黛玉葬花》《天官赐福》等40多个传统剧目。对挖掘复排的传统剧目,强化成果利用,通过非遗“六进”系列活动的开展,使传统艺术换发生机。
注重传播形式的丰富多样性。先后拍摄非遗主题宣传片近30个,2021年,以传统春节为契机,拍摄“傩戏”“恩施玉露”“板凳龙”“剪纸”“打糍粑”“糖画”“恩施耍耍”“三才板”等16个非遗项目主题宣传片,通过各级新媒体平台进行专题宣传展播,受到广泛关注和喜爱,并荣登文化和旅游部官方网站展播,进一步扩大了恩施非遗的知名度。编辑整理《恩施灯戏》《恩施傩戏》《恩施市民间歌曲集》《恩施玉露》等21部书籍。
艺术创作精品迭出,以非遗项目元素为题材创作多个艺术精品节目,恩施扬琴《镇船石》荣获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群星奖”、第十二届湖北省“百花书会”会演创作金奖、表演双金奖;恩施扬琴《回报》入围中国曲艺最高奖牡丹奖;灯戏《雪山放羊》、傩戏《鲍秀英招亲》亮相全国戏曲百戏(昆山)盛典。
深化传承人培养,建立校地协同培养机制。支持、鼓励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先后在恩施职院、六角亭街道逸夫小学、芭蕉侗族乡民族初中、崔坝镇小学等20余所学校开展“恩施玉露制作技艺”“恩施板凳龙”“剪纸”“竹编”等非遗项目进校园工作。
将文化品牌融入日常生活
十余年来,在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中,恩施市依托独特的自然生态和民族文化资源,打造出一大批叫的响、留得住的文化品牌,创新推动民族文化与现代生活深度融合,让非遗从“活起来”到“火起来”,成为驱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文化引擎。
“女儿会”IP释放品牌效应。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二,一年一度的盛大节日“恩施女儿会”已成为恩施州独具代表性的区域性民族传统节庆活动,民俗文化、婚恋主题与旅游和时代发展充分融合,已成为全国瞩目的文旅品牌。
2025年创新推出的“新春女儿会、恩施过大年”春节特别版,让恩施成为全国游客以及市民群众的过年“打卡地”。
多年来,全市各乡镇先后开展丰富多彩的乡村旅游文化活动,促进了乡村休闲旅游事业发展。屯堡乡“穿越茶马古寨•漫游绝壁花海”乡村文化旅游活动、龙凤镇“赛龙舟•品玉露•采果蔬•住民宿”文化旅游活动、三岔镇“土豆花儿开”、板桥镇“中国板党节”等品牌活动,不断满足了村民、游客的美好生活需求,营造了良好的乡村文化氛围,推动了乡村旅游事业高质量发展。
绘就文化生态新图景
展望未来,恩施市作为武陵山区(鄂西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创建的核心区,将继续秉持“见人见物见生活”的保护理念,深化“非遗+”模式的应用,推动非遗与旅游、教育、农业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同时,也将积极探索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新路径、新模式,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家园贡献力量,让恩施的文化生态成为全国乃至全球的一张亮丽名片。
此次成功创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恩施州文化生态保护与传承发展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也为恩施市文化建设注入强劲动力。未来,恩施市将持续深耕文化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融合路径,以非遗传承为笔、以生态保护为墨,在这片兼具历史底蕴与时代活力的土地上,绘就文化繁荣、生态优美的绚丽画卷。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