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省社科联第二届网评大赛98】漫评:非遗之光闪耀 文化传承不息

发布时间:2025年06月19日20:22 来源: 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今年春节,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盛宴让全球华人热血沸腾。首台以非遗为主题的央视蛇年春晚,凭借创新形式与深厚文化底蕴惊艳亮相,为全球观众带来了一场视听与精神共鸣的盛典。晚会深度挖掘非遗元素,结合现代科技多元表达,生动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恒久魅力与时代活力。

非遗春晚的一大亮点,是将非遗元素巧妙融入各个节目。开场视觉秀《迎福》中,民俗剪纸、植物染、五谷画等非遗技艺一一呈现,仿佛将观众带入了一个充满传统韵味的艺术世界。中国传统建筑创演秀《栋梁》,以北京中轴线为创作灵感,展现了中华建筑文化的独特魅力,节目中运用的“XR + 数字孪生 + VP”技术,让观众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古建筑之中,亲身感受中华文化的深邃底蕴。歌舞《潮起舞英歌》中,广东英歌舞的豪迈奔放,让人感受到岭南文化的热情与活力。

各地分会场的非遗展示同样精彩纷呈。重庆分会场的非遗鱼灯,在夜空中闪烁着灵动的光芒,宛如一条条游动的鱼儿;温州的螺钿,以其精美的工艺和绚丽的色彩,让人惊叹于匠人的巧夺天工;武汉的汉剧楚乐,悠扬的曲调诉说着荆楚大地的历史故事;无锡分会场的泰伯庙会,热闹非凡,充满了浓郁的民俗气息;成都的漆艺,细腻的纹理和温润的光泽,彰显着巴蜀文化的深厚底蕴。这些地域非遗的多元展示,让观众仿佛置身于中华文化的瑰丽版图之中,深刻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多元包容。

非遗春晚在创新经典故事演绎方面也下足了功夫。取材自经典故事《白蛇传》的小品《借伞》,以一把西湖绸伞巧妙串联京剧、粤剧、川剧、越剧四大剧种。“白娘子”赵雅芝、“许仙”叶童惊喜献唱,熟悉的旋律和精彩的表演,让观众重温了经典作品的恒久魅力。这种传承与创新的结合,为非遗文化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天庭潮音》则以神话法器为灵感,打造了首支虚拟乐队。乐队将国潮戏曲与电音巧妙结合,传统与现代的音乐元素相互碰撞,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这种创新的形式不仅让年轻一代对传统戏曲产生了浓厚兴趣,也让经典文化在新潮流中找到了扎根的土壤,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传承与创新。

李子柒在开场视觉秀《迎福》中穿着融合了南京云锦等13种非遗元素的盛装登台,引发了网友的广泛关注和热议。她以独特的视角和方式,将非遗文化融入日常生活,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上了非遗。这种创新性的展示方式,不仅让非遗文化走进了大众视野,更让年轻一代对非遗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激发了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非遗春晚的成功举办,激发了亿万国人的文化自信与自豪感。从古老技艺的精妙传承,到传统艺术的创新演绎,每一个节目都让人叹为观止。网友们纷纷表示,通过这场晚会,他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更加坚定了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和自豪。这种关注和支持,将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有力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

然而,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并非一蹴而就,未来还需要做深做实更多工作。我们要加强非遗文化的普查、记录、整理和研究工作,进一步完善非遗文化的保护体系,确保每一项非遗都能得到妥善的保护和传承。同时,要加强非遗传承人的培养和扶持工作,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创作环境和发展空间,让非遗技艺得以代代相传。

此外,我们还要通过举办非遗文化节、非遗展览等活动,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网络平台等新媒体资源,进一步推动非遗文化的普及和传播工作。鼓励非遗与现代设计、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开发出兼具文化内涵与实用价值的文创产品、特色旅游线路,让非遗文化走进人们的生活,成为人们日常消费和文化体验的一部分。加强非遗文化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让非遗在新时代的经济浪潮中找到新的生存土壤,以多元路径,全方位、立体化地守护和延续非遗文化的璀璨火种,让古老非遗在时代洪流中绽放新的光彩。

首个非遗春晚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赢得了亿万观众的喜爱和赞誉。这场晚会不仅展示了中华民族非遗文化的多样性和魅力,也激发了亿万国人的文化自信与自豪感。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非遗文化将继续在各种舞台上绽放光彩,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让我们携手共进,共同守护非遗之光,让文化传承不息。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赵紫怡 张泽滢 胡月 方晨曦 舒启乐 陈予希(湖北美术学院影视动画学院学生)

指导老师:靖亮(湖北美术学院影视动画学院数字互娱教研室专业教师);黄飞鸿(湖北美术学院影视动画学院辅导员)

责编:杨虹磊

【责任编辑:伍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