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东湖观舆丨保密协议不能一劳永逸

发布时间:2025年06月27日19:50 来源:

东湖观舆(图).png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舆情分析师 徐芳

保密协议,本是为保护商业秘密而设的协议,近年来却屡屡成为一些企业处置舆情的“标配”,即试图让当事人签署保密协议来阻止其对外透露相关信息,以达到平息事态、避免负面影响的目的,这种行为被形象地称为“花钱捂嘴”。保密协议,真能一劳永逸吗?

“花钱捂嘴”暴露鸵鸟心态

6月17日,在黑龙江哈尔滨市上学的大学生赵女士发帖称,自己两次乘坐T3平台网约车,先后遭遇司机猥亵‌以及‌司机全程播放不雅视频‌的情况。本来,这是一起典型的网约车司机猥亵案,平台理应和警方一起积极处理,维护受害者权益。然而,事后,赵女士向平台投诉,却被告知,可以退还两次打车费用,并赔偿3000元,但前提是签署保密协议,不得向任何第三方透露,也不得再向网约车司机索要任何经济赔偿。

平台“花钱捂嘴”的“善后处置”让人大跌眼镜,也暴露出背后的鸵鸟心态——以为通过一次性补偿迫使受害人承诺放弃维权,“买断”了信息源,舆情就不会上网,不会给品牌形象造成负面影响了。这看似是在“主动”解决线下问题,但实质上是将保密协议当作逃避责任的“免死金牌”,剥夺受害人的索赔权。企业遇到问题的第一想法是息事宁人,而不是直面问题、解决问题,这样的处置之道,显然一开始就走偏了。长此以往,不仅会拉低公众依法维权的意识和能力,还会助长企业的侥幸心理,让“小毛病”拖成“大问题”。毕竟,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企业越是热衷“花钱捂嘴”,越会激发舆论的“破窗效应”。最终企业会发现,谎言的代价,远比诚实更昂贵。

“堵人签字”徒增次生舆情

2月24日,一网民反映吉祥航空HO1256航班在飞行途中向乘客发放了过期10天的坚果零食包。随后,乘客称被要求签署保密协议后才可领取1000元补偿金,部分媒体报道“吉祥航空发放过期坚果并要求签署保密协议,把人堵廊桥签完字才让走”,#吉祥航空被曝给乘客发过期坚果##吉祥航空被曝强制乘客签保密协议#等微博话题推动舆情迅速传播。随后,吉祥航空相关工作人员回应称,已向旅客致歉,并提供1000元/人服务补偿金,同时对责任人严肃问责。2月25日,吉祥航空再次回应称,关于“强制乘客签署保密协议”一事,经调查和询问旅客,机组人员是在机舱门口向乘客发放补偿金和保密协议,并无强制乘客的行为。

本来事情很简单,过期食品暴露航空餐食安全监管漏洞,企业道歉、赔偿、整改的“一条龙”下来就完事了。偏偏横生一个“堵人签字”,让舆论焦点从食品安全转移到消费者权益保护以及保密协议合法性的讨论上,徒增了次生舆情,真是错上加错。正如有网民所言,“若补偿需要封口,正义便成了交易”。于理,因为发放过期食品对乘客进行补偿,本就是应有之义,没有讲条件的余地,更没有让乘客签署保密协议的道理。于法,根据《食品安全法》相关规定,给乘客发放过期食品的航司本该赔偿,航司将法定责任偷换为“有偿保密”,本质上是以契约形式践踏法治精神。这种“霸王条款”本身就是违反法律的,也违背了基本的诚信原则。

“啥都保密”暗藏霸权阴影

3月,有网民曝光,南通山姆会员店一名试吃员顾小姐因严重违纪被开除,而被称为“严重违纪”的行为,竟然是因为其在网上公布了自己所拿的工资。负责人回应,双方签有保密协议,该员工工资发放标准符合规定。但公司认为顾小姐的行为影响了客户公司的声誉,希望顾小姐删除相应的微博,同时决定补偿其一个月工资2900余元。

一名普通试吃员晒出的工资条究竟涉及多少核心机密,是否会让企业的声誉利益严重受损……一张工资条引发的舆情,暴露出部分企业将保密协议当成一个“筐”,啥都往里装。一切皆机密的模糊范畴,暗藏着企业的霸权阴影,即将保密协议滥用为“禁声”协议,异化为压制正当投诉举报、阻碍舆论监督的手段。劳动者的自由权益与用人单位保密需求的法理边界在哪里?多位业内学者专家分析,从企业竞争和管理角度看,为了激励员工而禁止泄露他人薪酬,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将违反该规定的普通员工以“违反保密规定”为由辞退,这一行为有违反劳动法的嫌疑。也有观点指出,薪资透明化并非洪水猛兽,而是推动劳动市场公平的重要一环,合理的薪酬体系本就不该惧怕阳光,过度强调保密反而容易让人质疑其公平性。当一家企业因为一条微博就轻易终结一位基层员工的职业生涯,这种不对等的权力关系自然会引起公众不安。

“信任契约”应是双向奔赴

6月19日,小米集团公关部总经理王化在微博发文表示,“都怪你们(网民)经常套我话”,保密办已经将其列为防护对象,“我一直以为自己已经不需要单独签署保密协议了”。王化的轻松调侃说明,企业和员工或第三方签订保密协议是为了保护公司核心商业秘密,并非限制基本权力。而如果违反了保密协议,就得老老实实按照约定的金额赔偿。1月初,汽车博主陈震创办的“萝卜报告”因提前发布了关于领克L946(900)车型的静态拍摄内容被索赔。根据保密协议,双方约定的解禁时间为2025年1月3日20:30,但“萝卜报告”却在当天早上8:30就在各平台发布了大量相关内容。领克方面认为,这一行为严重违反了保密协议,影响了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有序推进领克L946的传播节奏,造成了恶劣影响和重大损失,因此要求“萝卜报告”支付500万元的赔偿金。

一次“手滑”付出500万元的代价,给公众上了一堂生动的普法课——保密协议可不是闹着玩的。《民法典》明确规定:当事人在订立合同过程中知悉的商业秘密或者其他应当保密的信息,无论合同是否成立,不得泄露或者不正当地使用;造成对方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因此,合理的保密协议应是双向信任、奔赴的基石,而非单方面的枷锁。企业一方面应该通过保密协议,建立商业秘密的体系化保护制度,以维护自身竞争权益和竞争优势,另一方面也要避免保密协议被滥用的问题,从制度设计上明确其适用禁区,从而赢得公众信任。

专题:东湖观舆

【责任编辑:卢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