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蜀鸿沟”不复在,“三峡锁钥”今洞开。这里是大自然的博物馆,是追寻古文化遗址的徜徉地。这里书写过文人诗篇,也涌现过将军风骨。自然与人文交融,历史与现代相拥,这里就是巴东。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土家民歌《门前一口堰》飞向更广阔的云端,泛起阵阵涟漪。
数字技术为山歌铸造永恒载体。在巴东县非遗保护中心的数据库里,三千首土家民歌正经历着从声波到数字的蜕变。音频修复技术消除杂音的同时,AI算法分离出不同年代的演唱层,让《薅草锣鼓》中明清时期的原始唱腔重见天日。更富创造性的是“歌声地图”项目,将GPS定位与民歌采风结合,当游客行至神农溪特定河段,手机自动播放该流域传唱百年的《纤夫谣》。这种时空耦合的数字传播,使山歌不再是转瞬即逝的声响,而成为可触摸、可交互的文化基因库。
网络空间助山歌跨越文明断层。2024年春节期间,巴东文旅局开展了“山歌大比武,巴东民歌线上展演评选活动”,让土家民歌完成从村寨火塘到云端舞台的惊险一跃。土家族歌手陈涓采用一人双唱的形式,活泼俏皮的风格,展示土家人的豁达与质朴,把《黄四姐》这首恩施民歌的艺术魅力推上了新的高度,单条抖音视频获赞过万。湖北民族大学教师覃军将《六口茶》翻译成英文版,迅速蹿红网络,优酷、腾讯、新浪等网站纷纷转载,许多外国游客听后对土家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通过歌曲的形式让土家文化走向世界。当纽约地铁里响起《哭嫁歌》的混剪版,传统哭嫁仪式中的人伦教化,正以赛博朋克的方式唤醒现代人对婚姻的敬畏。
清朗生态护山歌永葆文化本真。面对网络空间中“伪民歌”的异化危机,巴东县持续推进“清朗”系列专项整治行动,深入开展网络生态综合治理,持续加强网络巡查监测力度,依法依规整治网络乱象,通过这种监督机制,使土家民歌的网络传播始终流淌着神农溪般的澄澈。
江轮与光缆共舞,山歌与数据和鸣。巴东土家民歌实现数字化,让我们明白,清朗网络助力传统山歌焕发生机,推动土家好声音传得更远。如今,5G基站“走进”了吊脚楼,直播打赏变成了保护非遗的资金。曾经在峡谷回荡千年的歌声,借着网络的东风,飞向了更广阔的数字天地,让更多人听见这古老又动听的旋律。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刘锋(巴东县神农中小学)
责编:税浪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