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最新播报

人民日报评论员观察:让“敲门之声”化作共赢鼓点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03日09:47 来源: 人民日报

原标题:让“敲门之声”化作共赢鼓点(评论员观察)

招商引资,是各地促经济、谋发展的重要抓手。直接登门拜访,有利于同目标企业精准对接,然而,“敲门招商”并不是一件易事。一次采访中,一位中部地区的招商人员表达困惑:“以前敲门都带着‘礼’,给土地、返税收、送补助。现在招商行为更规范,没了这些优惠,企业可能客客气气接待,但项目还是落到了发达地区。”

抱着旧把式,谋求不来新发展。如今,优质的企业更看重产业生态、科创氛围和营商环境。一味靠税费、用地、奖补等政策来吸引企业,只会推高招商成本,形成“内卷式”竞争、“内耗式”发展。这既无益于产业跃迁,也不利于区域发展。

那么,企业的门到底该怎么敲?

带着市场好敲门。想“引凤归巢”,前提是“有枝可依”。如果没有明确的发展前景,缺乏合适的消费受众,即使引来“金凤凰”,也只会点水而飞,无法长久栖居。敲门时,市场机遇是最硬的底气,应用场景是闪亮的招牌。贵州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围绕“链主”企业组建招商团队,拜访配套企业,讲明未来规划与成长空间,实现以链招商、借商招商;江苏无锡市出台场景清单,公布包括低空经济在内的30个场景机会和90个场景能力,以创新生态招引企业落地。当区域发展规划与企业发展方向高度契合,合作便水到渠成。

精准服务显诚意。服务能“解渴”,配套不“操心”,这是区域招商的关键吸引力。安徽芜湖绘制产业链全景图、产业延链补链图等,按照“一链一策”梳理上下游企业名单,由各级领导分批次带队外出、逐一敲门拜访,2024年探访重点企业2000余家次,签约亿元以上项目780个。不一哄而上、盲目撒网,而是有的放矢、精准对接,才能实现双向奔赴。

招商引资中,政府恰如“红娘”,最忌“乱点鸳鸯谱”。找“近邻”摸情况,是牵好红线的有益探索。河北涿州对标《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编制《涿州市主导产业招商图谱》,按每周至少1次的频率进京访企;湖北安陆紧盯江浙沪项目动向,在得知美高电器计划从浙江迁出后,迅速组织专班对接,3个月不到便正式签约。谋势而动、就近发力、精准落子,就能让敲门更顺利。

敲开门是第一步,让企业留下来、发展好,还要做好“后半篇文章”。现实中,有的地方只管前期投资,不顾未来发展,这种做法无异于竭泽而渔,长远看会让门关得更紧。要形成良性循环,就要在常态化服务上下足功夫。硬件上,要重视基础设施、宜居环境、人才队伍等建设;软件上,要树立亲清政商关系、提供良好公共服务、形成稳定政策预期。用全生命周期管理作“敲门砖”,以长期陪伴为“定心丸”,企业才会消除顾虑、大胆投资、安心发展。

招商引资不是一次性的“交易”,而是需要双方深入了解、相互信任的“联姻”。把门敲开,说到底还是要学会换位思考,从企业的角度考虑“为什么要来”“来了能得到什么”,在市场、环境、服务等方面有针对性地改进提升。俯下身子、转变职能,从单一的“政策供给者”升级为“生态营造者”,由单向的“项目承接方”转变为“发展合作方”,“敲门之声”自会化作共赢鼓点,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同行者也会越来越多。

【责任编辑: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