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随县这片充满生机与希望的土地上,一个个怀揣梦想的创业者如破土春笋,勇敢地追逐着心中的创业蓝图。
创业之路,布满荆棘与挑战,每一步前行都需要巨大的勇气和力量。幸运的是,在随县人社局的政策帮扶与资源支持下,他们得以轻装上阵。这些返乡创业者凭借着坚韧不拔的毅力,不仅实现了个人的创业梦想,更积极带动周边乡亲就业,传授经验、共享资源,成为乡村振兴路上的致富先锋。
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些创业者的故事,感受他们的拼搏与奋斗,见证人社力量如何化作点点星火,照亮随县乡村振兴的壮阔征程。
在故土种下“乡愁”
——记湖北征鸿鼎卓建设有限公司负责人徐海龙
随州日报全媒记者 王松 通讯员 刘军浩 王锐
七月的随县万和镇太白顶风景区,群山叠翠,草木葱茏,一片生机勃勃的农场正沐浴着阳光生长,田间地头忙碌的身影中,总能看到一个步履矫健、眼神坚毅的中年男子,他就是徐海龙——湖北征鸿鼎卓建设有限公司负责人,也是这片乡愁农场的“筑梦人”。从外地创业的老板,到返乡扎根田野的新农人,他在故乡的土地上书写着一段关于热爱与坚守的创业故事。
1987年出生的徐海龙,骨子里似乎就透着一股敢闯敢拼的劲儿。早些年,他曾在外地创办文化公司,凭借着灵活的头脑和踏实的作风,在城市里闯出了一片天地。然而,无论走得多远,故乡的山水始终是他心底最柔软的牵挂。2018年,带着对家乡的眷恋和一份“让土地焕发新生”的憧憬,他毅然回到万和镇,成立了太白顶食品有限公司,开启了与家乡深度联结的创业之路。
2020年,徐海龙签下了一份2亿元的投资合同,正式启动乡愁农场项目。他要在这里打造一个融合自然景区、农耕文化、观光农业、市民农园、民宿和家禽萌宠乐园的综合性农场,让游客既能领略山水之美,又能触摸到泥土的温度,找回记忆中的“乡愁”。
农场的建设并非一帆风顺,每一个环节都凝结着徐海龙的心血。一期2000万元的投资,由他与多家公司共同出资,为了确保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他常常亲自盯守施工现场,大到基地的整体布局,小到一间鸡舍的朝向,都倾注了他的心血。在油茶基地里,100亩的散养鸡场、50亩的散养土猪场、50亩的养牛场和50亩的养羊场已初见雏形,为这片土地增添了勃勃生机。
“我想让更多人看到家乡的美,也想让乡亲们在家门口就能有活干、有钱赚。”徐海龙的话语朴实却充满力量。在随县人社局的帮助下,他获得了贴息贷款,这份来自政府的支持,让他更有底气带动乡亲们共同致富。如今的乡愁农场,已为当地提供了100个就业岗位,无论是在油茶基地除草的村民,还是在养殖场忙碌的农户,脸上都洋溢着踏实的笑容。“以前在外面打工,一年到头见不着家人,现在在家门口干活,既能挣钱又能照顾老小。”一位在农场工作的大叔感慨道。
按照规划,农场建设周期为3年,一期1年已初步完成土地流转和部分种养殖基地建设,二期3000万元的投资将继续完善游客服务中心、民宿餐饮、线下门店和萌宠乐园等设施。他计划招募10万会员,打造线上线下销售团队和专业的农合直播间,让农场的农产品插上“互联网+”的翅膀,飞向更广阔的市场。“等农场全部建成,预计年接待游客20万人,年产值能达到6000万元以上。”说起未来,徐海龙的眼中闪烁着光芒,那是对家乡发展的信心,也是对梦想成真的憧憬。
从文化公司老板到农场“掌舵人”,他放下了城市的繁华,拾起了故乡的泥土,用创业的激情和对故土的深情,在随县万和镇的山水间,绘制着一幅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
菌香里的“铁三角”
——吴忠、张继成、马孝松的香菇创业路
随州日报全媒记者 王松 通讯员 刘军浩 王锐
夏日清晨,薄雾还未完全散去,随县万福店农场吴忠的香菇大棚里已经亮起了灯光。不远处,张继成和马孝松的货车正碾过乡间小路,车厢里装满了刚采摘的鲜菇。这三个沾亲带故的汉子,正用汗水在菌香弥漫的土地上,书写着一段关于互助与坚守的创业故事。
他们的故事,始于一次培训,成于彼此的扶持,更离不开那份扎根于泥土的亲情与坚持。时间回溯到2024年7月,随县人社局劳动就业训练中心的教室里,三张熟悉的面孔凑在了一起。
吴忠和张继成是马孝松的姐夫,三人平日里就常来常往,得知县人社局组织香菇种植培训班,便约好了一同报名。课堂上,他们认真记录着菌种选择、温湿度控制、病虫害防治等知识;课后,三人常常凑在一起讨论,甚至模拟搭建大棚的场景。“那时候,我们就像回到了学生时代,每天都有新发现。”吴忠笑着说。培训老师也被他们的热情感染,不仅课上倾囊相授,课下还成了他们的“技术顾问”,随时解答疑难问题。
培训结束后,创业的念头在三人心中萌发。但启动资金成了第一道门槛。正当他们犯愁时,随县人社局的贴息贷款政策如及时雨般到来。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三人顺利申请到贷款,购置了菌种、搭建了大棚,迈出了创业的第一步。
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从选择种植场地、搭建菇棚,到购买菌种、准备培养料,每一步都凝聚着他们的心血与汗水。面对技术上的难题,他们相互学习,共同进步;面对市场的不确定性,他们团结一心,共克时艰。在这个过程中,三人之间的亲情更加深厚,友情也更加坚固。他们深知,只有携手并进,才能在这条充满挑战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那时候天天泡在棚里,多亏了老师的指导,一个电话过去,不管多晚都给咱解答问题。”有次深夜,张继成发现菌棒上出现了异样的斑点,急得直冒汗,赶紧给老师打电话。老师在电话里远程指导他取样观察,直到凌晨一点确认是通风不足导致的轻微污染,才松了口气。“要不是有老师和人社局做后盾,我们恐怕早就打退堂鼓了。”张继成感慨道。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香菇种植事业逐渐步入正轨。张继成的种植基地里,两万多筒香菇整齐排列,散发着诱人的香气;吴忠和马孝松的种植规模更是达到了三万多筒,产量与质量并驾齐驱。每当收获季节来临,看着一筐筐鲜美的香菇被运往市场,他们的心中充满了成就感和幸福感。如今,三人的年收入均超过了20万元,这不仅是对他们辛勤付出的最好回报,更是对他们创业精神的肯定与赞扬。
创业路上,三人的“亲戚关系”成了最坚实的支撑。三人总是笑着说:“要不是当初一起参加培训,一起咬牙坚持,哪有今天的好日子?”他们的故事也成了当地的一段佳话,有人来请教种植技巧,三人也从不藏私,总是毫无保留地分享经验。
从当初那个懵懂的培训班学员,到如今的香菇种植能手,他们用行动证明:亲戚间的守望相助,加上政策的春风,就能在希望的田野上,浇灌出最甜美的丰收果实。
戎装换农装乡土拓商途
——随县洪山镇退伍军人易发阳的助农创业路
随州日报全媒记者 王松 通讯员 刘军浩 王锐
夏日,在随县洪山镇的乡间小路上,常能看到一个身影穿梭于田垄间,黝黑的面庞上带着军人特有的坚毅,他就是易发阳——一位从“百将团”走出来的退伍军人,用9年时间在乡土间蹚出了一条助农带货的新路子。
1999年12月,易发阳入伍到江苏省新沂市“百将团”服役。在两年的军旅生涯中,他既苦练军事技能又善于开动脑筋,不断提升自己,多次在军事比武中斩获个人和团体第一。
退役后,为了生活和开拓眼界,他2002年来到上海,边工作边学习,仅两个多月时间考取华为硬件工程安装工程师认证,而后到上海巴士在线传媒有限公司、杭州快客电视传媒有限公司工作多年,深受公司领导层器重。
在事业不断上升和发展的2014年,因为家庭的原因,他选择放弃上海和杭州优渥的生活环境,回到家乡照顾父母亲和刚出生不久的女儿。
返乡之初,易发阳瞄准生态农业,投资20万元创办“易家生态农场”,种金丝皇菊、养生猪水产。然而非洲猪瘟与连续洪涝,让四年心血毁于一旦。
阳光总在风雨后。多次参与部队急难险重任务考验的易发阳,在对市场进行考察和重新定位后,再一次重新起航,于2020年注册“易仙源”商标,随后在特色民宿清香荷院开了第一家店,经营洪山镇土特产品,并和妻子开始抖音拍摄短视频,宣传家乡洪山镇,记录下乡收货经历。
随县人社局得知他的创业故事后,也主动对接创业补贴政策,协调快递街商铺资源,还帮他申请退役军人创业贷款,为“易仙源”拓展销路再添助力。
四年的种养殖经验,使易发阳炼就了一双“火眼金睛”,土特产品质量的好坏优劣,他一眼就能辨别出来。也正因为易发阳对土特产品质量的高标准坚持,让他的口碑、人脉、销售渠道得到不断增强和拓展。
为了提升镇区居民采购体验和缩短物流时间,易发阳决定在洪山镇退役军人创业一条街(快递街),投资开设了第二家土特产店;2024年10月,开业伊始,大气的房屋装修、精美的产品外包装设计、实打实的产品质量……赢得了广大外地游客的青睐和家乡父老的喜爱,送亲戚、送朋友、送客户,在一传十,十传百的口碑下,“易仙源土特产”的知名度越来越广,产品也开始销往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很多国内知名公司,也专门派人前来洽谈合作意向和订购产品。
而他诚信经营的理念和让农户满意的收购价格,也让更多的农户愿意将自己家的产品卖给他。许多农户都说,有了易发阳,他们的收入一年比一年增加了。
如今的“易仙源”仓库里,香菇、葛粉、土蜂蜜等几十种特产整齐码放,抖音账号有上万粉丝。易发阳常说:“脱下军装,为民服务的初心不能脱。”他的手机里存着几百位农户电话,货架上每样特产都连着乡亲们的期盼。从军营到田野,这位退伍军人正带着乡亲们奔向更红火的日子。
羊圈里的致富经
——随县洪山镇“羊倌”严冬冬的创业带富路
随州日报全媒记者 王松 通讯员 刘军浩 王锐
盛夏七月,随县洪山镇周家湾村的绵羊养殖基地里,羊圈被绿树环绕,通风扇嗡嗡作响,一个皮肤黝黑、眼神坚毅的汉子正熟练地给绵羊投喂饲料,他就是返乡创业的“羊倌”严冬冬。谁能想到,这个如今在当地小有名气的养殖大户,几年前还是一名在外漂泊的挖机司机。
2018年,对于严冬冬来说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外从事挖机司机工作多年的他,看着家乡的发展变化,心中萌生了返乡创业的念头。“当时就想着回家干点事,既能照顾家人,也能为家乡做点贡献。”严冬冬回忆道。起初,他选择了养牛,但高昂的成本让他很快陷入了困境。就在他一筹莫展之际,随县人社局的工作人员了解到了他的情况。
“人社局的同志联系我,给我讲解创业扶持政策,还帮我分析市场行情。”严冬冬说。在人社局的建议和帮助下,他决定转变思路,从养牛转为养绵羊。“绵羊的养殖成本相对较低,而且市场需求也比较稳定。”有了方向,严冬冬便开始全身心地投入到绵羊养殖中。
为了学好养殖技术,他多次参加人社局组织的创业培训和养殖技术培训,还自费到外地的养殖场参观学习。白天,他在羊圈里忙碌,观察绵羊的生活习性;晚上,他就抱着养殖书籍钻研到深夜。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绵羊养殖规模逐渐扩大,从最初的几十只发展到现在的2500只,年产值达到了500多万元。
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饲料需求也日益增加。严冬冬想到了周边的乡亲们。“我自己富了不算什么,要是能带动乡亲们一起富起来,那才是真本事。”他说。于是,他开始动员周边群众种植牧草饲料,并以每亩800元的价格进行收购。这一举措不仅解决了自己的饲料问题,也为周边群众开辟了一条增收致富的新路子。如今,在严冬冬的带动下,周边已有不少群众加入到了牧草种植的行列中,大家的钱包也越来越鼓了。
“这一切都离不开人社局的帮助。”严冬冬感慨地说。从创业初期的政策指导到后期的技术培训,人社局都给予了他很大的支持。“他们就像我的‘娘家人’一样,有什么困难找他们,总能得到及时的帮助。”
如今的严冬冬,不仅是一名成功的创业者,更是乡亲们心中的致富带头人。他的养殖场成了周边群众学习的榜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效仿他的创业模式。“下一步,我打算扩大养殖规模,引进更多的优良品种,同时也想把牧草种植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让更多的乡亲们从中受益。”严冬冬对未来充满了信心。从挖机司机到“羊倌”,严冬冬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谱写了一曲返乡创业的赞歌。他的故事不仅展现了个人创业的艰辛与收获,更凸显了带动群众致富的责任与担当。在随县人社局的帮扶下,他如同一只领头的“绵羊”,带领着乡亲们在致富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