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是孙中山先生逝世 100 周年的重要节点。回望百年前的武昌城头,那一声划破长空的枪响,不仅终结了延续两千余年的封建帝制,更在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谱上镌刻下"敢为天下先"的深刻印记。辛亥革命的硝烟早已散去,但首义精神的文化基因依然在时代脉搏中跳动。如何让这份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生根发芽,如何使革命先贤的理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绽放光芒,成为我们这一代人必答的文化命题。
守护历史记忆:筑牢辛亥文化的认同之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那些承载着辛亥革命记忆的实物遗存,犹如一部立体的历史典籍,向我们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武汉红楼前斑驳的石阶上,依稀可见革命志士匆忙的足迹;中山纪念馆里泛黄的手稿上,仍能触摸到先生"天下为公"的赤子情怀;起义门城墙上的弹痕,无声地记录着那个改变中国命运的历史瞬间。这些珍贵的文化印记,构成了我们民族集体记忆的基石。守护历史记忆,既是对过去的尊重,更是对未来的承诺。在全球化浪潮中,唯有筑牢文化认同的根基,才能让辛亥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持久生命力,为民族复兴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
创新表达形式:打通古今对话的传承之道。文化传承如同一条奔流不息的河流,只有不断注入活水,才能保持生机。辛亥文化要避免成为博物馆里的标本,就必须创新表达方式,用当代语言讲述历史故事。电视剧《辛亥革命》用青春化叙事生动呈现革命先辈们的热血青春与理想追求,成功吸引年轻观众;在杭州,中国美院师生创作的辛亥主题街头壁画生动展现辛亥革命的关键场景与人物,以艺术感染力吸引市民与游客驻足欣赏,成为网红打卡点;在武汉,方言话剧《首义人家》以武汉方言演绎,聚焦普通百姓在辛亥革命时期的生活故事,让历史事件有了市井温度。这些尝试证明,当严肃历史遇上创意表达,当革命精神嫁接现代媒介,辛亥文化就能突破时空界限,在当代社会找到新的生长点。传承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辩证统一。
践行精神内核:激活革故鼎新的时代之魂。辛亥革命最宝贵的遗产,不是具体的制度设计,而是那种“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的担当精神,是“世界潮流,浩浩荡荡”的开放胸怀,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进取意识。在科技创新领域,“首义精神”激励着科研人员勇闯“无人区”;在改革开放前沿,它鼓舞着建设者敢啃“硬骨头”;在社会治理创新中,它启示着我们突破思维定式。深圳特区从边陲小镇到国际都市的蜕变,浙江数字化改革领跑全国的实践,都是辛亥精神在当代的生动诠释。我们纪念辛亥革命,最重要的不是回顾过去,而是从历史中汲取面向未来的力量,让革故鼎新的文化基因转化为推动民族复兴的实践动能。
百年沧桑,精神不朽。孙中山先生“振兴中华”的呐喊,穿越时空依然振聋发聩。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我们既是辛亥文化的继承者,更是发展者。让首义精神融入城市肌理,让革命理想照进现实生活,让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这或许是对先生最好的纪念。当辛亥文化的根系深深扎入新时代的土壤,当革命先贤的理想在14亿人的奋斗中变为现实,中华民族必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书写属于这个伟大时代的文化华章。百年回响,不绝如缕;文化传承,薪火相传。这既是对历史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的承诺。
稿源:荆楚网
作者:梅慈宇(枝江市问安镇人民政府)
责编:叶辉
为了让更多公众参与、展示个人作品,本次大赛征集预计将持续至8月底,经综合评审后,将为获奖者颁发证书和奖金,同时择优在主流媒体和博物院宣传平台进行专题展示。
投稿请发送至指定邮箱 xhgmwwcbds@163.com,邮件标题需按【辛亥革命文物传播作品征集】类别 + 姓名(集体名)+ 参赛作品标题规范填写,内容备注联系方式。
点击链接,参与百年辛亥 民族丰碑——“孙中山与辛亥革命”文物传播大赛!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