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主编舆情分析师 卢霜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一学生在校内体育场跑步时被校外两名小孩的足球砸中,双方引发冲突,相关内容登上微博热搜。有网友称“这就是校园开放的后果”,将问题归咎于高校大学校园对外开放导致。与此同时,暑期高校大门难“打开”再次引发关注,舆论认为校园开放有助于校友返校、市民健身、亲子游园、学术交流。
相关话题背后有两大问题值得关注:部分网民容易在热点事件中出现偏颇乃至错误归因,如上海交大冲突发生背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部分网民将之归咎于校园开放导致;不同群体面对同一议题,由于立场不同态度截然相反。透过此事,能大致看到群体对立情绪的产生机理,分析发现,当前应警惕传播因素催化群体对立情绪的生成发酵。
一是情绪对立内容被传播放大。一方面,含有负面情绪的内容传播力更强,美国心理学家保罗·艾克曼的研究发现,在社交媒体平台上负面情绪如愤怒情绪传播更广。青年记者发表的文章指出,微博的负面情绪越强烈,则其被评论、转发的就越多,而正面情绪的强烈程度则与微博被转发、评论数无相关性。流量驱动下,自媒体往往喜欢生产、放大和强化群体对立和矛盾冲突等包含负面情绪的内容,包括性别、代际、动物保护与非动物保护等群体矛盾和对立。另一方面,各平台通过算法推荐强化同质化信息的推送,不同群体间“信息茧房”效应突出,难以全面深入获取不同观点、不同信息侧面的内容,因而,更难以认同对方的观点。例如,部分自媒体为了获得更高流量,往往在群体冲突、突发恶性等负面极端事件中,通过关联集纳的方式强化群体对立的叙事。
二是有效纠偏纠谬不足。当前,部分网络信息存在主观性和片面性,这些内容只有当涉及损害到具体单位或个人形象,或危害意识形态安全时才会被引起关注和重视,但一些隐形的、苗头性的风险较难察觉,也难以有效引导处置,对于一些偏颇乃至谬误的观点未能实现有效纠偏。当前,对加剧群体对立有隐形风险的内容包括:对特定群体的污名化和负面标签化,如将外卖员等群体与“素质低”相捆绑,本意是通过强化突出达到增强传播力的目的,但客观上标签化传播加剧了群体对立;将具体问题抽象化、利益冲突道德化,如山西大同订婚强奸案之所以引发争议,就在于将具体的司法问题转化为性别对立、女方道德层面的问题,加剧了舆论纷争;面对自身利益受损将原因错误归咎于某个群体,缺乏整体客观分析,如某儿童在公共场合吵闹被曝光后,舆论容易将个体行为扩大认为所有儿童均缺乏管束,引发对儿童群体的厌恶。
三是缺乏包容价值理念倡导。当前,自媒体的快速发展,其追逐流量的底层逻辑,让极端化内容和思想获得加速传播曝光,而极端化内容和观点突出特质在于缺乏客观分析主观性较强,着眼于局部而非兼顾整体看待问题,一元化倾向突出而非多元化呈现,且客观中立的群体因为担心被极端思潮围攻,逐渐趋于沉默和不发声,又会导致极端化内容的声量越发凸显。在一些热点议题中,事件呈现有趋于一元化的特征,或者以自媒体网民主观性猜测信息为主,或者以简短的权威通报为主,缺乏对不同立场观点和不同角度报道的展现,相关思想碰撞和话题讨论因此趋于对立化,且在不同群体之间也缺乏有效沟通。如针对性别平等议题,男女双方立场易被解读为女性权益提升是基于对男性权益的挤压,加剧群体对立,但对于社会进步的意义被忽视,而不同群体间沟通交流的渠道亟待搭建。
化解群体对立,从根本上来看,需要优化资源分配、增强社会包容性等维度着手,同时也要通过媒体平台搭建起不同群体对话沟通的渠道,打破信息茧房效应,避免在热点事件中将问题抽象化、进行错误偏颇归因。
专题:东湖观舆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