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叠的古梯田宛如大地指纹,东腔戏演员舞动的水袖穿透山间晨雾,富硒板栗加工厂的传送带有序运转……
踏入罗田县白庙河镇,一幅生态长卷在眼前铺展开来。这座大别山深处的小镇,正以生态链、文化链、产业链“三链融合”为笔,勾勒出独具山区特色的乡村振兴新图景。
生态筑基
守护绿水青山 筑牢发展根基
“这棵古银杏已有580年树龄,我们不仅建立了电子档案,还安装了温湿度监测设备。”在白庙河镇付家庙村,护林员师傅手持平板电脑,仔细记录古树生长数据。
白庙河镇森林覆盖率高达81%,境内生长着571株百年以上古树,其中一级古树10株、二级古树140株,宛如“活的文物”见证岁月变迁;两处优质饮用水源地,更为生态发展提供了天然优势。
为守护这份生态家底,白庙河镇创新实施“五个一”生态保护工程:为每株古树建立专属电子档案,实现“一树一码”精准管理;组建23人的专业管护队伍,定期开展巡查养护;制定生态补偿机制,将保护成效与村民收益挂钩;投入200万元搭建智能监测系统,实时掌握生态动态;依托自然资源打造生态教育基地,传播绿色发展理念。
2024年,全镇新增造林1200亩,凭借扎实的生态建设成果,成功获评“湖北省森林城镇”。“生态是我们的金字招牌,只有守护好青山绿水,发展才有底气。”白庙河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李茂奎强调。
文化铸魂
激活非遗基因 传承乡土记忆
“东腔一曲山水绿,非遗传承正当时。”在付家庙村东腔戏剧院建设现场,省级非遗传承人正指导学员排练新编历史剧目。
作为“东腔文化第一村”,付家庙村投资300万元建设集剧院、传承基地、研学中心于一体的文化综合体,仅2025年上半年就接待研学团队42批次,让这一古老剧种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白庙河镇深挖“一文一武”文化资源:“文”有省级非遗东腔戏、明代古城墙遗址、潘家湾千年古梯田;“武”则留存着红二十八军战斗的红色印记。
为活化传统文化,镇里联合专业团队拍摄《潘家湾的女主簿》微电影,重现历史故事;启动古建筑修复工程,还原明清村落风貌;开发以东腔戏脸谱、古梯田纹样为元素的文创产品,推动文化价值转化。
“今年前5个月,全镇文旅收入同比增长65%,文化不仅是乡愁,更成了实实在在的发展动能。”李茂奎说。
产业赋能
构建特色体系 激活发展动能
在外婆桥生态农庄,羊肚菌大棚内菌香四溢,工人们正将新鲜菌菇分拣装箱;不远处的绿皮火车主题咖啡馆别具特色。
“我们打造‘菌 - 果 - 游’产业链,去年带动周边132户农户户均增收1.5万元。”农庄负责人展示着收益账单。
白庙河镇围绕“一心一廊五园”产业布局持续发力:镇区建设综合物流中心,打通农产品出山“最后一公里”;沿罗九线打造20公里产业走廊,串联起外婆桥农旅融合示范园、羊肚菌种植基地、野菊花培育园、富硒板栗产业园和农产品加工园五大特色园区。
目前,全镇羊肚菌种植面积达800亩、野菊花1200亩、富硒板栗5000亩,培育菊逗生物科技等龙头企业,2024年农产品加工产值突破2亿元,形成了从种植、加工到文旅体验的完整产业链条。
创新机制
多元共治共享 绘就幸福底色
“用文明积分就能兑换生活用品,现在大家参与环境整治、家风建设的积极性特别高。”付家庙村党支部书记张伯海介绍,村里创新推行“文明积分制”,将生态保护、志愿服务等内容纳入评比体系,村民凭积分可在“爱心超市”兑换生活用品;同时组建“女主簿”志愿服务队,鼓励妇女参与村务管理,成功获评“全国文明村镇”。
在发展模式上,白庙河镇积极探索“村企共建”:双龙瀑布景区通过吸纳村民入股,提供50余个就业岗位;外婆桥农庄采用“保底 + 分红”模式,与农户签订长期合作协议。
通过“龙头企业 + 合作社 + 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2024年全镇村集体经济平均增收12万元,实现了生态、文化、产业协同发展,让乡村振兴的成果惠及每一位村民。
李茂奎说,“三链融合不是简单叠加,而是生态、文化、产业的深度赋能。”未来将继续以“三链融合”为路径,持续擦亮生态底色、深挖文化内涵、做强特色产业,奋力书写乡村振兴的新篇章,让这座大别山小镇成为山区绿色发展的示范样板。
策划:朱胜刚、颜红胜、王焱尧
执行:陈钦、李格娟、胡小军
采写:徐静柔、方世辉
出品:中共罗田县委宣传部、罗田县融媒体中心、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