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9日,曾经在鄂城区长港镇峒山村担任过党总支书记的陈又胜,时隔6年,再次回村担任村支书。这一消息,在峒山村和长港镇引发热议。
初心易得,始终难守。采访时,陈又胜调侃道,无论是走出峒山村,还是再回峒山村,无论是担任副科级干部,还是回村担任村支书,最终目的都是为乡亲们造福。
产业发展起来了,人气聚集起来了
穷三山、富月山、不穷不富是峒山。这句顺口溜,说的是峒山村地广人少、物产丰富,人们习惯安于现状。
陈又胜说,峒山村5个湾组在地理位置上都远离集镇和316国道,以种植粮、棉、油等传统农作物为主,种不好,愁;种得好、卖不好,也愁。
1973年,陈又胜出生在峒山村一队。2008年之前,他跟几个朋友合伙,在鄂州城区从事水产批发生意,年收入一、二十万元,手头相对宽裕,家境比较殷实。
2008年,陈又胜当选为峒山村党总支书记,正好赶上鄂州市试点建设新农村。零基础的峒山村在不到一年时间里,建起整齐划一的新农房58幢,全村面貌随之焕然一新。
新社区建起来,不能一直空着。如何引导村民进新社区、如何将外出务工的村民留住、如何将闲置的土地利用起来等现实问题,让陈又胜既焦虑、又忧心。
产业留人。陈又胜说,当时,他提出规模化种植西瓜建议。但是,要说服老百姓流转土地、改种西甜瓜极其不易。村里没有带头人,在没有尝到甜头之前,村民不愿冒风险。
陈又胜3次登门拜访“汉南西瓜大王”陈登宝,说服他以技术入股形式与峒山村合作。为推动土地连片集约利用,峒山村成立了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实行村党总支、村委会、农业发展公司“三管合一”的管理模式,引导农村土地有序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村民一开始并不支持土地流转,在他们心里,土地就是命根子,拿在自己手上更放心。村“两委”上门给村民做思想工作,并号召村里的党员干部带头流转给公司。
村里120亩西甜瓜大棚基地迅速建了起来,当年实现纯收入80万元。看到种植西瓜也能赚大钱,不少村民主动来村里学习西甜瓜种植技术,流转土地种植西瓜。
西甜瓜基地还打响了峒山生态农业品牌的第一枪。村里先后引进了苗木、农家乐等12个产业项目,先后种植葡萄100多亩、藜蒿100多亩,虾稻共养5000余亩……
村民们就近务工,人气逐渐聚集起来了。
山乡巨变小渔村,集体经济收入翻10倍
担任村总支书记期间,陈又胜每月收入只有800多元。得知陈又胜的窘迫后,之前的合伙人邀请陈又胜一起前往武汉市白沙洲水产品市场,做批发生意,赚大钱。
当时经济拮据的陈又胜动了心,准备下海创业。但是他又放心不下峒山村的父老乡亲,放心不下生于斯、长于斯的家乡。几经权衡后,他最终选择留在峒山村。
2012年,陈又胜考取了长港镇公务员。根据当时的政策,陈又胜可以到长港镇上班。可再三思虑后,陈又胜决定还是继续留在峒山,继续带领乡亲们致富奔小康。
2013年7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峒山村。作为12名座谈代表中的6位发言者之一,坐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正对面,陈又胜第一个发言。他围绕峒山村开展“宜居宜业宜游新农村建设”,介绍了村里土地流转和特色种植情况。
在座谈最后,习近平总书记叮嘱“农村绝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新农村建设,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习近平总书记到峒山来,对我们是鼓舞,也是鞭策。”陈又胜说,自己也一直在思考,如何把村带富,变美,把产业发展起来,不负切切期望。
牢记殷殷嘱托,陈又胜带领村民大力发展产业,通过规模化养殖小龙虾、种植西甜瓜,村民们渐渐富裕起来。2016年,峒山村党总支被评为“全国优秀基层党组织”,陈又胜个人荣获“全省优秀村(社区)书记”称号。
据统计,2008年,峒山村的集体经济收入26万元。2018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260万元。短短10年时间,“不穷不富的峒山村”集体经济收入翻了10倍,远远超过了“富月山”。
2018年,任职期满的陈又胜离开为之奋斗10年的峒山村,前往长港镇上班。10多年来,陈又胜直爽的性格得罪了个别村民,但是目睹村里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家渐渐释然了。
“只要是对村里发展有利的事情,为绝大多数村民谋福利的事情,我就不怕得罪人。其实,农村工作没有巧,一碗水端平,公正、公开,就能得到村民的拥护。”陈又胜说。
虽然回到长港镇工作,但陈又胜无时无刻不在关注峒山的变化和发展。担任长港镇乡村振兴办主任的陈又胜,先后为峒山村引进项目4个,争取上级项目资金300余万元。
打造乡愁中国品牌,争创4A级景区
组织有需要、事业有需要、个人有情怀,陈又胜挺身而出,主动请缨回村。
2024年11月29日,时隔6年之后,陈又胜再次被任命为峒山村党总支书记。
鄂城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张明村说,镇里工作相对轻松,村里工作较为繁杂、琐碎,陈又胜能主动请缨回村,为家乡建设和发展做贡献,难能可贵。他也是鄂州市唯一一个“端着泥饭碗,又端铁饭碗,现在又回村端泥饭碗”的典型。
“组织的重托,村民的信任,倍感使命在肩。”陈又胜说,如何擦亮“峒山”名片,打造“在峒山看见乡愁中国”品牌,任重而道远。
如今的峒山已是3A级景区,建成万亩水产、千亩湘莲、百亩樱园、十里水杉等30多个生态农业项目。老百姓们的首选不再是外出打工,乡亲们守着土地就能刨出“金疙瘩”。
10年前,忧心和焦虑村民不能留下来,如今,“好男儿也可以志在峒山”。7月17日中午12时30分,户外温度高达43℃,陈又胜带着部分村“两委”班子成员,督办古村落的建设,汗水湿透了衬衣。
峒山村是典型的江南水乡风貌,村内植被覆盖率达85%以上。现存百年古树20余棵、明清古井3口、百年古宅18间,构成“望山见水忆乡愁”的视觉符号。
陈又胜说,下一步,将规划打造运河渡口、登山步道等生态体验场景,启动和建设峒山二期文旅项目,全力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提升峒山在区域内的知名度。
在此基础上,峒山村还将深度挖掘乡愁文化,保护利用传统村落,融合发展特色产业,丰富发展品牌矩阵,着力打造“在峒山看见乡愁中国”品牌形象。
陈又胜感慨,回顾走过的路,峒山村从半渔半农的偏远村湾,跃变成一个产业兴、生态美、风气好的和美乡村,村民人均纯收入从2013年的2.2万元增长到2024年的3.78万元。
哀余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我今年53岁,是一名有着3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不能走着走着,就忘记了为什么出发。再次打道回府,再次回到峒山,我想用余生来回馈家乡、建设家乡。”陈又胜斩钉截铁道。
在峒山看见乡愁中国。对于陈又胜而言,乡愁是春日里放飞的纸鸢、翻滚的麦浪,是夏日里水杉林的蝉鸣蛙叫、露营基地儿童的嬉闹,是秋日里农民冲担的稻谷、池塘里活蹦乱跳的鲢鳙,是冬天游客打糍粑的吆喝声……
策划:夏鑫、夏双文
执行:丁元中、吴思琪
文字:王焱尧
摄影:金康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