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通讯员张丽 魏晓敏)钢花村街道作为典型的老旧社区聚集地,面临着三重治理挑战:建筑设施老化问题突出;居民老龄化程度高导致需求多元、安全隐患突出;加之辖区内“网红街”带来的流量管理压力,使得矛盾纠纷频发成为常态。针对“网红街区规范管理”“社区矛盾源头化解”“老旧社区安全保障”等民生痛点,钢花村街道创新推出“综治+执法”、“综治+司法”、“综治+群众”多元联动模式,通过机制创新、资源下沉、群众参与,将治理难题转化为治理效能,实现了“秩序与活力并存、服务与安全同步”的基层善治目标。
“综治+执法联动”:让“网红”街在烟火气中守好秩序线
恩施街作为青山区流量核心地,因商户密集、人流集中,长期面临占道经营、噪音扰民、消费纠纷等“网红病”。单一部门执法“力不从心”的困境下,钢花村街道综治中心联合综合执法中心,以“路长制”为纽带,构建“三维联动”治理体系,让“网红”街既留住烟火气,又守住秩序感。
调解服务进商户,法治意识入人心。依托“李永康工作室”,采取“常驻+派驻+约驻”模式,联合法官、检察官、律师定期开展法治讲座,将法律服务送到经营一线。7月16日的“夏日普法送清凉”活动,通过“法律宣讲+政策解读+实务答疑”,为20户商户送上“法律礼包”,让商户明规则、懂程序。正如烧烤店王老板所言:“按法律办事,心里更踏实。”
街道开展“夏日普法送清凉”活动,通过”法律宣讲+政策解读+实务答疑”,为商户送上“法律礼包”
警务巡查无死角,安全保障不缺位。以党建为引领,街道综合执法中心路长、综合管理员、工业二路警务站组建“步巡队”,依托联席工作机制实现多方协同巡查。从占道经营劝导到夜间噪音管控,从人流疏导到安全隐患排查,“步巡队”用“脚底板”织密安全防护网,让街区秩序“看得见、管得住”。
矫正服务融治理,双赢效应显担当。联合青山区社矫局、路长工作室共同搭建社区矫正公益活动实践平台,引导社区矫正对象参与市容维护、“门前三包”宣传等公益服务,同步开展法规与道德学习。这一创新既充实了治理力量,又助力矫正对象顺利融入社会,实现了“教育矫正”与“基层治理”的双向赋能。
街道开展”门前三包”宣传月活动,工作人员表演情景剧
如今的恩施街,烧烤香里飘着文明味,人潮中透着秩序感,真正让“网红流量”转化为“民生增量”。
“综治+司法联动”:把法律服务送到家门口,筑牢社区幸福根基
社区是群众生活的“基本单元”,邻里纠纷、物业争议、养老权益等“小事”,若处理不当易成“大事”。钢花村街道以“综治+司法”联动为抓手,将专业法律服务下沉社区,构建“三层化解”体系,让矛盾在基层“就地化解”。
每周千访察民情,三步调解化纠纷。以“大走访大排查”为基础,落实每周千访机制,网格员全员下沉,全面摸排网格内矛盾纠纷、安全隐患。针对发现的问题,推行“三步调解法”:网格员初疏、人民调解员现场调、律师引导司法程序,层层递进化解矛盾。2025年上半年,累计走访27594人次,排查矛盾352起,化解率达100%,真正做到“小事不出社区”。辖区某社区一楼住改商用于从事餐饮行业,因楼栋共用一个下水管道,时常发生下水管道堵塞,导致污水倒流,一楼商户通过安装污水报警器、多次疏通仍未解决问题,经过调解员和网格员多次上门调解,最终化解纠纷。
钢花村街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在恩施街开展法律咨询
律师坐班常态化,法律咨询“零距离”。街道联合司法所统筹律师资源,实现“律师进社区”长效化:每周四,安排律师固定在12个社区坐班,为居民提供“家门口”的法律咨询。从邻里之间的漏水纠纷到业主与物业的收费争议,律师用专业解读打破“法律壁垒”,让群众在“唠家常”中懂法、用法。
法官常驻强支撑,司法服务“接地气”。青山区法院选派经验丰富的法官驻点街道综治中心,针对婚姻家庭、民间借贷等适宜调解的纠纷,在社区调解、律师介入后仍未化解的,由法官介入疏导,既减少了诉讼成本,又让司法温度直抵民心。
从“被动应对”到“主动排查”,从“群众跑路”到“服务上门”,“综治+司法联动”让法治成为社区治理的“稳定器”,筑牢了幸福社区的“根基”。
“综治+群众联动”:激活邻里力量,构建“五分钟反应圈”
老旧社区人口密、隐患多,单靠政府力量难以实现“全时守护”。钢花村街道发动群众“当主角”,以“五分钟反应圈”凝聚邻里守望之力,让社区安全防线更牢固、更有温度。
火情面前“秒响应”,邻里守望显担当。7月20日,辖区居民因忘关火引发火情,周边邻居第一时间报警、联系社区,应急队与社区工作人员迅速到场处置,未造成人员伤亡。群众的“快速反应”成为遏制险情的关键,印证了“邻里守望”比“远水救近火”更有效。
异常情况“细发现”,温情处置暖人心。辖区114社区一名患有阿兹海默症的老人“迷路”,附近居民及时联系物业与社区,社区工作人员前往将老人带回社区,安抚情绪,帮助老人寻找家人。这场“有温度的处置”,让家属感受到社区、邻里的关怀。
老人摔倒“伸援手”,朴素善举传美德。辖区多次发生老人摔倒事件,周边群众毫不犹豫:上前查看、小心照料、联系家人或社区……这些自发的善举,没有豪言壮语,却用“邻里互助”诠释了“远亲不如近邻”的真谛。
当楼幢长、热心邻居、普通居民都成为“反应圈”的一员,老旧社区的安全便有了最广泛的“群众基础”,治理也从“政府独奏”变成了“全民合唱”。
从“网红”街的秩序重塑到社区矛盾的源头化解,从专业力量的下沉到群众力量的激活,钢花村街道以“联动”破题,用“创新”解题,既守住了治理的“底线”,又激活了社会的“活力”,为基层治理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样本。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