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主编舆情分析师 卢霜
MCN机构不靠直播打赏挣钱,却靠主播违约金来获利,从吸引主播签约到后续诱导违约,整个过程如电信诈骗一般。毕业季,部分MCN机构“高薪”招募主播让求职者不免心动。7月以来,多名主播却向南都、N视频记者讲述了遭遇“天价违约金”的经历。一名娱乐主播说,“直播12天仅赚两百块,却要赔两万”。一名游戏主播称,早年合同规定违约金高达500万元,直播平台停服后,“因曾在其他平台发视频”,还是被起诉索赔5万元。
当前,MCN机构已深入消费、电商、直播领域,成为网络舆情生态重要组成部分,甚至能引领舆论风向。以上案例则说明,部分MCN机构还给就业市场带来了新的监管难题。艾媒咨询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国MCN市场规模迅速扩大,预计2025年将超6万家。如此庞大的数量群体,可能给社会治理带来多方新变量。
一是充当舆论打手,临时转向攻击。MCN机构头部集中效应明显,《中国MCN产业发展报告2024》数据显示,国内近三万家MCN机构中,粉丝数在500万以上的仅243家,占比0.81%,却占据市场总粉丝流量的近71%。有MCN机构旗下账号超30万,年均生产信息超3300万条。其账号平时聚焦于商业娱乐,但特定节点可能出于个人目的临时转向,通过矩阵信息分发对主流舆论发起攻击。如潇湘晨报曾因监督报道被“疯狂小杨哥”所在机构账号联合网暴,潇湘晨报微博评论区一度被不明真相网友“攻陷”。“传媒茶话会”评论指出,“疯狂小杨哥”把媒体正常舆论监督视为“抹黑”,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疯狂小杨哥”之所以能有站出来理直气壮反呛媒体的勇气,与其所拥有上亿粉丝不无关系。
二是煽动非理性情绪,污染舆论生态。MCN机构深谙积累粉丝、获取流量的捷径,利用“情绪即流量”传播原理,制造情绪化、甚至极端的内容煽动群体对立、放大社会焦虑,以扩大影响力快速变现,客观上却污染和恶化了网络生态。如有MCN机构账号通过鼓吹性别对立针对女性售卖高价课程,打假自媒体博主通过虚构冲突煽动对立来吸引关注,有自媒体打着宣扬正能量的旗号传播极端、狭隘的民族主义等。公安部网安局通报显示,浙江温州苍南公安曾成功打掉一个编传旧案谣言的MCN机构“网络水军”团伙。温州公安网安部门工作中发现,某平台网民通过拼接无关网络视频,并虚构、篡改、编造案件起因等关键情节,剪辑为虚假信息的“成品”视频在各平台发布,挑动群众情绪,严重影响社会稳定。
三是监管存在盲区,影响波及线下。当前各地对头部MCN机构监管相对规范严苛,但部分“看不见”的MCN机构存在内容违规乃至与黑灰产勾结的情况,监管却往往无处着力、无法触及。原因包括小型MCN机构备案信息不全,部分MCN机构通过频繁注册注销、注册地与实际运营地分开等方式避开监管,基层部门对属地MCN机构底数不清、监管手段有限等。如部分MCN机构通过刷量控评、数据造假操纵排行榜,甚至恶意抹黑竞品,破坏市场公平;通过与主播签订不平等的“霸王条款”,索要解约赔偿或拖欠酬劳等现象频发;拆盲盒直播滋生涉赌风气,对未成年人主播的过度商业化开发,以及跨境直播中存在涉税、售假等问题。
对此,需要补齐MCN机构前期备案缺失的“账本”,后续依法落实经营主体登记。加强行业信用分管理模式,对数据造假、导向走偏、合同欺诈等行为量化扣分,形成闭环治理,从源头遏制 MCN 机构乱象,维护网络生态健康发展。
专题:东湖观舆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