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建始田埂上的“六尺巷” 兄弟间的“疙瘩”解开了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07日18:07 来源: 建始法院

“走,我们一起回家!”在建始县景阳镇的田间地头,有这样一件暖心事。建始县人民法院景阳法庭把调解室搬到了乡亲们的家门口、庄稼地。法官用“六尺巷”里“让他三尺又何妨”的那份谦让与智慧,帮兄弟俩解开了多年的心结。

这“疙瘩”的起因,源于兄弟俩屋前的那块地。当年分家时两人写了分地协议,但协议上没有就土地四至界限进行约定,再加上些家长里短的琐碎事,兄弟间的不满越积越深,最后竟闹到了要打官司的地步。一个说协议不算数,一个咬定要按协议来,俩人争得面红耳赤。

受案后,法庭没有简单套用“诉审判”的固定流程。法官心里清楚,这案子要是光盯着那份协议判个输赢,田埂上的线是划不清的,兄弟俩心里的裂痕怕是再也难缝上了。“老百姓的事,跑断腿也得给办得明明白白、心服口服。”抱着这份信念,法官决定到村里去,到那块有争议的地头上去。

那天,太阳火辣辣的。法官、书记员,还有热心的村干部们,深一脚浅一脚地踩在泥地里,拉着卷尺,仔仔细细地量着那块让兄弟俩闹别扭的土地。尺子一伸一缩,量的何止是田地的尺寸?更是兄弟俩之间那堵无形的墙有多厚。调解时法官并没急着说地怎么分,而是让兄弟俩把憋了多年的委屈一股脑儿倒出来。埋怨声中,法官听出了门道——原来兄弟俩较劲的,并不是那几寸地,争的,是谁先失了 “兄弟情分”的那口气。

“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当法官轻声讲起“六尺巷”的故事时,兄弟俩激烈的话语,不知不觉就慢了下来。法官趁热打铁,一边用土地管理的法规,将地界清清楚楚地划出个理儿来,一边又用“一母同胞”的血脉亲情,轻轻敲打着他们的心:“古时候的邻居都能各让三尺,亲兄弟俩,还能因这点巴掌大的地生出嫌隙吗?”

法理像杆秤,称的是公平;情理像春风,暖的是人心。

听着法官贴心窝子的话,兄长心里头那股拧巴劲儿松了,他主动提出将有争议的地块让出部分给弟弟。在村干部和乡亲们的见证下,那张旧协议被轻轻撕掉,一份新的土地流转合同签好了。一场多年的纠纷,在田间地头,彻底化解了。

界桩旁,兄弟俩的脚印深深浅浅,却都朝着同一个方向——那是他们和解后,一起并肩回家的路。

法庭用“迈开腿,走到家,就地解纷”的实在法子,让“六尺巷”这一古老智慧,在现代司法实践中焕发新生。 当庄严的法律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条文,而是法官们俯身在田埂边的耐心倾听,是烈日下一次次弯腰丈量的身影,那份公平和正义,就变成了乡亲们看得见、感受得到的司法温暖。这样的调解故事印证了一个再朴实不过的道理:司法的根,从来不是一纸冷冰冰的判决书,而是要让老百姓的每一件烦心事,都能找到心平气和的出口;让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能滋长出邻里和睦、守望相助的希望。(通讯员邓丽君)

【责任编辑:闻玉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