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省直资讯

【“孙中山与辛亥革命”文物传播大赛】百年薪火:孙中山精神与民族复兴的时代对话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30日15:37 来源: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某些时刻如星辰般永恒闪耀。2025年,当“伟大先驱——孙中山先生逝世100周年特展”在武汉拉开帷幕,这座英雄之城再次成为连接历史与现实的时空枢纽。展览中泛黄的《建国方略》手稿与武昌起义的斑驳枪械,共同诉说着一个民族从觉醒到奋起的壮阔历程。

武汉,这座铭刻着辛亥革命第一枪的城市,与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生涯有着血脉相连的深刻联系。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头的枪声不仅击碎了清王朝的统治根基,更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孙中山先生领导的革命运动,终结了延续两千余年的封建帝制,将“民主共和”的理念深深镌刻在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之中。

在列强环伺、山河破碎的危亡之际,先生以“吾志所向,一往无前”的勇气,先后发动十余次武装起义。从1895年广州起义的初试锋芒,到1911年黄花岗起义的壮怀激烈,每一次失败都让革命的星火燃烧得更加炽热。最终,在武昌起义的烽火中实现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宏愿。他提出的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思想体系,如暗夜中的明灯,不仅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完整的民主革命纲领,更为后来的革命者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精神源泉。这一思想体系所蕴含的现代国家建构理念,至今仍在启迪着我们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历史的辩证法昭示我们,任何伟大变革都必然经历艰难曲折的历程。孙中山先生挥毫写下“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箴言,既体现了他对时局的清醒认知,更饱含着对革命前途的殷切期许。面对辛亥革命后军阀割据的复杂局面,先生以卓越的政治智慧审时度势,在晚年毅然推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1923年,当被问及为何要与共产党合作时,他那句“国民党正在堕落中死亡,因此要救活它就需要新鲜血液”的著名论断,彰显了一位伟大革命家的战略眼光。这一关键抉择为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在与中国共产党接触的过程中,孙中山先生敏锐地认识到这是一支充满朝气的革命新生力量。他力主改组国民党,推动国共合作,实施扶助农工政策,成功唤醒了亿万工农群众的革命热情。在其推动下,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蓬勃兴起,不仅沉重打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根基,更为中国革命开辟了新境界。这场革命浪潮使年轻的中国共产党得到锤炼与壮大,为其日后领导中国革命积累了宝贵经验。孙中山先生晚年的政治抉择,为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奠定了重要基础,在中国近代史上书写了光辉篇章。

习近平总书记精辟指出:“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先生临终前仍念念不忘救国事业,在遗嘱中强调“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这是他毕生革命经验的结晶。先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爱国情怀,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永远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站在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回望,孙中山先生的诸多构想已在神州大地化为现实:从《建国方略》中描绘的“东方大港”,到如今粤港澳大湾区的璀璨灯火;从“振兴中华”的深情呼唤,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成就。这生动印证了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革命事业最忠实的继承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是对先生遗志的最好践行。

在文明互鉴的维度上,先生“取法乎上”的开放胸襟尤为珍贵。他既主张“恢复一切国粹”,又强调“迎头赶上世界潮流”,这种辩证的文化观至今仍具启示意义。当前,我们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正是对先生"天下大同"理想的当代诠释。

百年回响,薪火相传。当新时代的晨光洒向中山先生的铜像,那深邃的目光仿佛仍在注视着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我们对孙中山先生最好的纪念,就是继续推进他未竟的事业。”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孙中山先生的爱国精神、革命意志和为民情怀,必将激励亿万中华儿女书写新的历史华章。

稿源:荆楚网

作者:向江月(东西湖区融媒体中心)

责编:叶辉



为了让更多公众参与、展示个人作品,本次大赛征集预计将持续至8月底,经综合评审后,将为获奖者颁发证书和奖金,同时择优在主流媒体和博物院宣传平台进行专题展示。

投稿请发送至指定邮箱 xhgmwwcbds@163.com,邮件标题需按【辛亥革命文物传播作品征集】类别 + 姓名(集体名)+ 参赛作品标题规范填写,内容备注联系方式。

点击链接,参与百年辛亥 民族丰碑——“孙中山与辛亥革命”文物传播大赛!


【责任编辑:叶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