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省直资讯

【“孙中山与辛亥革命”文物传播大赛】百年辛亥的回响:让文物唤醒沉睡的惊雷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21日09:57 来源:

2025年,一个百年纪念的时空坐标,悄然矗立在历史的长河之上——孙中山先生逝世一百周年,中山舰命名一百周年。在历史的回响中,“百年辛亥 民族丰碑——‘孙中山与辛亥革命’文物传播大赛”的号角已经吹响,邀约我们共同开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在武汉中山舰博物馆的库房深处,静静躺着一件布满裂痕的木质舵轮残骸。它曾是中山舰在长江激流中搏击风浪的忠诚伙伴,1938年那场悲壮的武汉会战中,它在日军炸弹的轰击下碎裂沉入江底。半个世纪后,它被打捞出水,裂痕间浸染的不仅是江水,更是民族不屈的魂魄。当它在展厅中被柔和灯光照亮,那伤痕累累的木纹仿佛无声诉说着一个民族在惊雷破晓后依然艰难前行的真实历程。我们凝望着它,仿佛能听到历史深处不息的涛声。

然而,无数承载着辛亥风云的珍贵文物,却面临着被遗忘的危机。据行业保守估算,散落于民间或沉睡在库房深处、尚未被充分发掘、保护、研究和展示的相关文物,可能高达现存总量的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那些泛黄的家书、生锈的武器、褪色的照片,不仅记录着革命者的英勇,更铭刻着普通民众在时代洪流中的希望与挣扎。每一件文物的湮灭,都是历史记忆的永久残缺。抢救这些“沉默的证人”,已是刻不容缓的使命。

文物是凝固的历史,但历史从未凝固——它需要被看见、被倾听、被理解。

如何让百年文物在数字浪潮中焕发新生?故宫博物院“数字文物库”的开放访问、敦煌研究院“数字敦煌”的沉浸式体验,已经为我们指明方向。设想一下,我们能否构建一个“辛亥风云”虚拟实境平台?让观众佩戴VR设备,亲身“经历”武昌首义那个惊心动魄的夜晚:亲耳聆听楚望台清脆的枪声,亲眼见证起义士兵在火光中奋勇冲锋的身影,亲手触摸那被热血浸染的城门……技术并非冰冷的工具,它是赋予历史以温度、让记忆重获心跳的魔法。

当文物乘上数字之翼,百年惊雷将再度震撼当代人的心灵。

辛亥精神的传承,更需在时代土壤中培育新枝。广州辛亥革命纪念馆曾尝试推出“革命足迹”城市探索APP,将历史事件与当下城市地标巧妙关联,青年学子手持手机在街头巷尾追寻先烈足迹,革命史不再遥远。更进一步,我们能否策划“假如我是革命者”沉浸式剧本杀?让参与者在模拟的历史抉择中,直面同盟会的秘密会议、起义前的紧张部署,在思辨中真正体悟革命之艰险与理想之崇高?

当青年一代在体验中与历史共情,首义精神便不再是教科书上的铅字,而是血脉中的基因。

文物传播的终极意义,在于让历史精神照亮现实。在浙江湖州,辛亥老人张难先的后人将先辈遗物悉数捐赠。其中一副普通的眼镜,镜片磨损严重,却记录着这位革命者晚年仍孜孜不倦阅读思索的身影。这岂止是个人遗物?它更是一个民族在告别帝制后,对现代文明与民主共和的永恒求索。

文物作为精神容器,承载着超越时空的价值追问——关于自由、平等、富强的不懈追求,在今日依然叩击着我们的心扉。

值此辛亥双甲子纪念之际,“百年辛亥 民族丰碑”大赛的举办正当其时。我们期待它成为一次震撼人心的历史召唤:召唤更多深藏民间的辛亥遗珍走进公众视野,召唤最前沿的科技手段为文物注入时代活力,召唤艺术家、学者、青年用无限创意激活历史资源。

当文物从尘封的角落走向聚光灯下,辛亥那声惊醒沉睡大地的惊雷,必将在新世纪焕发新的光芒。

中山舰的残骸在博物馆中静默,它那斑驳的舰体如同民族记忆的刻痕,在时光冲刷下愈发清晰。百年前那声惊雷,从未在历史的天空消散——它只是化作无数文物碎片中的光芒,等待我们重新聚拢、点燃、传递。当大赛的舞台亮起,辛亥的精神之火将在每一件文物中苏醒,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百年三问:敢不敢如中山先生般“吾志所向,一往无前”?能不能让首义精神在数字时代“破壁出圈”?会不会使革命理想成为青年心中“不灭的星辰”?答案,就在我们每一次对文物的凝望与传承之中。

稿源:荆楚网

作者:闫圆圆

责编:叶辉


为了让更多公众参与、展示个人作品,本次大赛征集预计将持续至8月底,经综合评审后,将为获奖者颁发证书和奖金,同时择优在主流媒体和博物院宣传平台进行专题展示。

投稿请发送至指定邮箱 xhgmwwcbds@163.com,邮件标题需按【辛亥革命文物传播作品征集】类别 + 姓名(集体名)+ 参赛作品标题规范填写,内容备注联系方式。

点击链接,参与百年辛亥 民族丰碑——“孙中山与辛亥革命”文物传播大赛!



【责任编辑:叶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