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风云激荡,铸就一座矗立于历史深处的民族丰碑。2025年5月,在孙中山先生逝世100周年暨中山舰命名100周年的重要历史节点,“百年辛亥 民族丰碑——‘孙中山与辛亥革命’文物史料传播大赛”在武汉隆重启动。这场文化盛事承载着深切缅怀与赓续传承的双重使命,旨在引导公众体悟历史的厚重,汲取奋进的力量。
步入辛亥革命博物馆,长50米、高8米的巨型雕塑《共和之基》如恢弘历史画卷般铺展。这座国内纪念馆体量最大的雕塑群,以“V”字形构图,无声诉说着那段壮阔史诗。尤为发人深省的是,群像中并未聚焦领袖人物,而是由无数普通士兵、青年学生、市井乡绅共同托举起一个时代,这一艺术杰作深刻揭示了“共和基业由人民铸就”的历史真谛。雕塑虽无声,却如洪钟大吕,昭示着辛亥革命最磅礴的力量源泉——觉醒的民众。
历史的印记在武昌首义文化区深深镌刻。起义门北侧,“老武昌故事长廊”43块墨玉石浮雕静默述说着峥嵘岁月,其中21幅画面定格于武昌首义惊雷之夜。驻足凝视“首义第一枪”浮雕的粗粝纹路,彭楚藩、刘复基、杨洪胜三烈士的形象仿佛穿越时空,呼之欲出。1911年10月10日凌晨,三位志士在湖广总督衙门前高呼“民国万岁”“孙中山万岁”慷慨就义,其热血点燃了当夜武昌城头的革命烈焰。他们的塑像至今巍然屹立于武昌阅马场,花岗岩的刚毅纹理间,依然激荡着“胸中自有丹青在,迸作火旗天地焚”的浩然正气。
历史的风云同样在战旗上猎猎翻涌。起义军攻克武昌后,一面红底、黑心、轮角外加十八黄星的旗帜在湖北军政府门前高高飘扬。史料记载,此旗以红色象征铁血革命,十八星代表汉地十八省,凝聚着“誓以武力推翻帝制”的坚定意志。尽管其所蕴含的地域观念具有历史局限性,终被象征五族共和的五色旗所取代,但它在那个黎明破晓时分的升起,已然成为千年帝制土崩瓦解的历史见证。
此次文物传播大赛的核心意义,正在于让沉睡的文物焕发新生机,“诉说”其承载的故事与精神。大赛鼓励创作者以视频、设计、文字等为媒介,将孙中山先生“振兴中华”的宏愿、首义精神的内核、文物背后的史实,创造性转化为新时代的文化语言。当青年学子用镜头重新诠释十八星旗的经纬,当设计师将彭刘杨三烈士塑像融入现代视觉符号,历史便不再是教科书中的铅字,而化为激发时代共鸣的鲜活力量。这种创新性转化,正是对“让首义精神在新时代土壤中生根发芽”的有力践行。
值此5·18国际博物馆日,武汉、广州、南京三地七馆携手共建文物保护利用联盟,构筑起辛亥革命文物协同保护新格局。与此同时,文物传播大赛激发的民间创作热情蓬勃兴起。从专家学者到普通民众,一场跨越地域与年龄的守护传承行动已然启程。当《共和之基》雕塑中那些代表人民的模糊面容,在当代人的接续传承中日益清晰,我们更深刻地领悟到辛亥的枪声从未远去,它已融入民族血脉,化作激励中华儿女不懈奋斗的精神基因。
孙中山先生毕生追求的“振兴中华”伟大梦想,在党的领导下,正于新时代的沃土中绽放璀璨光芒。文物,作为历史的载体与精神的火炬,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让百年前的理想之光,继续照亮民族复兴的壮阔征程。
稿源:荆楚网
作者:许雄琛(武汉市江汉区“西北湖学社”网评团队、江汉区委组织部)
责编:叶辉
为了让更多公众参与、展示个人作品,本次大赛征集预计将持续至8月底,经综合评审后,将为获奖者颁发证书和奖金,同时择优在主流媒体和博物院宣传平台进行专题展示。
投稿请发送至指定邮箱 xhgmwwcbds@163.com,邮件标题需按【辛亥革命文物传播作品征集】类别 + 姓名(集体名)+ 参赛作品标题规范填写,内容备注联系方式。
点击链接,参与百年辛亥 民族丰碑——“孙中山与辛亥革命”文物传播大赛!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25003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