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武昌城头的一声枪响划破长夜,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为近代中国的觉醒燃起星星之火;百年后,长江之畔的湖北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中奋勇争先,朝着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北篇章的战略目标砥砺前行。回望历史,辛亥革命精神与荆楚大地血脉相融,其精神火种不仅镌刻在荆楚风骨之中,更化作清辉月光,照亮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的新征程。
辛亥革命源于大江大湖的底气。两江联袂抱三镇,九省通衢襟八方。湖北凭自然地理优势而兴改革发展盛势,无论是作为革命冲锋者,率先打造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触碰工业文明脉搏,为革命力量积蓄物质基础和经济优势;还是作为人才孵化地,秉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理念,创办自强学堂、湖北农务学堂、私立武汉中学校等新式学堂,吸纳并孕育出一批革命先驱和爱国人士,都彰显着开放包容、兼收并蓄、敢于突破的城市气质。辛亥革命的勇气,本质上是大江大湖赋予的底气,正如同长江奔腾不息东流入海和湖泊星罗棋布滋养万物一样,既敢于打破旧秩序,又接纳八方思想,为辛亥革命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历史舞台。
历史长河里,辛亥革命精神与铮铮荆楚风骨交相辉映。辛亥革命的号角吹响,并不是偶然,是与荆楚风骨息息相关的。回首望,从彭刘杨三烈士英勇就义的决绝,到董必武“进行革命新民主,才使中华得好休”的坚守,再到陈潭秋“不达成功誓不休”的誓言,荆楚儿女一向以豪爽和热血诠释着对理想信念的忠诚。看今朝,大别山革命先烈的抛头颅、洒热血,军民共建的抗洪堤坝,白衣天使的最美逆行,每一次历史考验都让荆楚风骨愈发坚韧。辛亥革命的硝烟虽早已散尽,但“不服周”“铆起搞”“蛮扎实”的荆楚风骨却始终生生不息、薪火相传。
新时代下的辛亥革命精神已化作支点建设新征程的奋进动力。当下,辛亥革命精神仍在续写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支点的事业新篇章。光谷的“追光者”们继承“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全力突破“卡脖子”技术封锁,截至目前,光谷已聚集1.6万家光电子信息领域企业,形成全球最完整的光电子信息产业链;“荆楚”人形机器人经历4次迭代,衍生出服务机器人和工业应用机器人两个类别,既能服务于文旅、政务等生活场景,也能应用于装配、检测、搬运等工业场景,“荆楚”科技实力遥遥领先;高蛋白宜机收玉米、耐盐碱抗旱油菜新品种“华油杂 158R”、海水稻等生物“黑科技”给出“藏粮于技”最优解法,闯出“科技兴农”康庄大道;湖北主动融入国家“双碳”战略格局,依托武昌中碳登大厦,构建“一栋楼就是产业链、上下楼就是上下游”的双碳产业生态圈,截至目前,已吸引80余家“双碳”企业入驻,汇聚400多家涉碳企业落户环沙湖双碳经济带……湖北择高而立、向上而行,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在世界创新坐标上标注武汉印记,在改革创新之路上跑出“支点建设”加速度。
英雄之城,敢为为魂;支点担当,实干作答。从推翻帝制到建立共和,从制度变革到思想启蒙,辛亥革命的先驱们用生命诠释了“敢为天下先”的深刻内涵。当北斗卫星的信号与武昌起义的枪声时空共鸣,市井小巷的嬉笑怒骂与红楼深处的革命呐喊同频共振,辛亥革命精神在这古今交替中焕发新生,成为加快支点建设新征程上的不竭动能。
稿源:荆楚网
作者:陈志斌(武汉市武昌区 昌言家 网评团队、武汉市武昌区华中金融城管委会)
责编:叶辉
为了让更多公众参与、展示个人作品,本次大赛征集预计将持续至8月底,经综合评审后,将为获奖者颁发证书和奖金,同时择优在主流媒体和博物院宣传平台进行专题展示。
投稿请发送至指定邮箱 xhgmwwcbds@163.com,邮件标题需按【辛亥革命文物传播作品征集】类别 + 姓名(集体名)+ 参赛作品标题规范填写,内容备注联系方式。
点击链接,参与百年辛亥 民族丰碑——“孙中山与辛亥革命”文物传播大赛!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