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活化文脉润车城 十堰市“历史文化活化工程”丛书创作背后的故事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12日10:02 来源: 十堰晚报

编者按:城以文载,文以城兴。一座城市的历史文脉,是流淌在街巷肌理中的精神密码,亦是塑造城市灵魂的深厚根基。

8月9日,在汉江师范学院举办的十堰市“历史文化活化工程”丛书发布会暨城市精神与城市形象品牌研讨会上,十堰市“历史文化活化工程”丛书正式发布。这套丛书共6册,分别为《武当文化》《汉水风华:汉水历史文化巡礼》《十堰汽车文化概览》《十堰红色革命文化概论》《十堰诗经文化底蕴》《“郧县人”:古人类文化之举隅》。让我们听一听丛书创作背后的故事。

武当文化像一部“小百科”

黄永昌《武当文化》作者之一。湖北汽车工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武当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副主任

作为《十堰市历史文化丛书》的成果之一,《武当文化》一书出版发行,我们十分欣喜。此书是杨立志教授带领下,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武当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的最新成果。

武当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千百年的沉淀与积累,涉及道教历史、建筑艺术、雕塑绘画、斋醮科仪、道教音乐、道教文学、山水文学、朝山进香民俗、武当武术、道教养生、道教医药、科技等许多领域,每一个方面都充满独特魅力。

在新时代,要更好地满足人民物质、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迫切需要加快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文化活起来、火起来。《武当文化》一书,在武当山历史、宗教、建筑、音乐、武术、茶艺、文学等方面都有所及,从中可以一窥武当文化的概貌,是一个“小百科”式的读物。

然而,武当文化博大精深,很多领域极具专业性,很多问题还没有研究透,或理解不深刻,需要进一步挖掘。图书出版后,就交给社会和读者,供大家阅读参考,也请大家品评和批判。

汉江:最古老的一条江

潘世东《汉水风华:汉水历史文化巡礼》编著者。汉江师范学院二级教授、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省高校重点人文社科基地汉水文化研究基地主任

著名的汉水文化散文作家李绍六先生在他的《流动的文明》一书中写道:在中国的大江大河中,汉江曾是最古老、最宽阔、最浩大的一条大江!这一发现,使我陷入对汉水文化深深的痴迷。

20多年来,我多次沿汉江之滨游历、进行田野考察,先后在汉江师范学院文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外国语学院开设“汉水文化研究”的选修课,写成《汉水文化论纲》《汉水文化概论》《明代汉江文化史》等教材和专著。我的初衷很简单,就是想以这些著作为生我、育我的汉江奉上稚拙的歌唱,并让世人、后人了解汉江、认识汉江、热爱汉江、保护并开发建设汉江。

《汉水风华:汉水历史文化巡礼》一书从六个层面对汉水文化进行宏观、系统地扫描和解剖。从历史的角度,揭示了汉水流域的“四古特性”:古老的大江、古老的生命遗存、古老的人类与民族、古老的方国;从文化类型的角度描述汉水文化的主要类型:民间文学、民间艺术、民风民俗、移民文化、宗教文化等;从文化地理学的角度,着重探讨汉水文化的代表性,包括汉中文化、商洛文化、房陵文化、南阳文化、襄阳文化等;从特色文化的角度,着重探讨并剖析汉水流域最具代表性的流域文化,包括炎帝神农文化、楚文化、孝文化、三国文化、武当文化、《黑暗传》史诗文化等;从精神特质的角度,着重探讨剖析汉水文化的特征、汉水文化的精神;运用单点透视的方法,对汉水文化中具有典型意义的文化质点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和解剖。

“马灯精神”值得永世传承

姚丽萍《十堰汽车文化概览》作者之一,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教授

这本书是我们团队用真情实感写出来的,也是我前半生经历的心路历程写照。

1970年,我随父母从长春一汽来到十堰,住在土坯房子,打过井水,用过煤油灯,看到父辈们在简陋的芦席棚中工作的场景,也参加过1975年东风EQ240驶下生产线人们的庆祝活动。本书创作过程中,往事一幕幕呈现在眼前,当年意气风发的青年突击队员、泼辣能干的铁姑娘的形象,历历在目。

我自1982年参加工作就在东风汽车公司,亲眼目睹东风汽车联营公司的成立,经历过公司辉煌的时代,也体验过困境期,自己的人生与东风公司的发展同频。

这本书撰写过程中,我们除了查阅大量文献,还采访了老一代创业者,搜集了上千张老照片。记录这段历史,传承这种精神,从历史、文化、精神层面诠释十堰的汽车文化,是撰写这本书的意义所在。

我们将以此为契机,继续在研究中国汽车文化的道路上前行,让民族自信、家国情怀成为一代一代人的精神家园。

十堰记录着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历程,沉淀了丰厚的汽车文化,“马灯精神”“三线精神”“芦席棚精神”值得永世传承。

红色文化凝聚开拓奋进精神力量

党家政《十堰红色革命文化概论》主编。汉江师范学院教授、长江大学兼职硕士生导师

十堰是一块光荣的土地,十堰人民是英雄的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在这里经受了一次次血与火的洗礼,在这里宣传革命、组织群众,开展武装斗争,谱写了一幅幅动人心魄的历史画卷。施洋、杨献珍、何世昌、王省等人,从这里走进历史的风云中;贺龙、徐向前、李先念、王震、徐海东、刘华清在这里留下闪光的足迹;萧楚女、邓中夏、柳直荀、纪大纲、燕若痴、雷天明、许明清、朱正传等烈士都与这块土地生命相依,血肉相连。

十堰红色革命文化研究团队很早就开始涉猎地方革命史的研究,20世纪90年代,我们就开始积极参加十堰市老区精神研究会的学术活动,一批地方革命史研究者出版了一批研究成果。

《十堰红色革命文化概论》系统分析阐述了十堰红色革命文化形成的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等多维渊源,按照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历史进程,全面梳理了党领导人民在十堰进行革命斗争的光辉历史,并从十堰儿女、红色先驱、革命文物、革命宣传诸方面详细介绍了十堰红色革命文化的主要内容和表现形态,深入论证了十堰红色革命文化的精神内核和时代价值。

让古老诗句“活在当下”

陈旭《十堰诗经文化底蕴》作者之一。高级新闻编辑、十堰广播电视台教培部主任

2005年深秋,我在房县采访时,偶然听到当地老人吟唱一首古老的民歌:“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熟悉的诗句,在当地用方言传唱了不知多少代。这个发现就像一束光,照亮了一个被忽视的事实:《诗经》与十堰这片土地,有深厚的血脉联系。

随后的考证令人震惊:汉水流域作为《诗经》的重要发源地,现存有30多首作品与十堰相关。这些文化密码,就隐藏在我们习以为常的山水之间。

为了探寻这段尘封的历史,我们组建了一支团队。多年来,我们的足迹遍布十堰的许多乡镇。

2006年,在郧阳区五峰乡乔家院麇国墓地,考古专家发现了带铭文的铜盘、铜匜,直接印证了《诗经·召南·野有死麕》中有关古麇国的故事。考古实物与文献记载完美对应,为十堰的《诗经》文化提供了很多证据。

如何让《诗经》文化真正“活”起来?我们做了许多尝试:用现代语言对古老的《诗经》进行解读,用短视频的方式传播诗经文化……我们的自媒体账号已经有50万粉丝,传统文化的种子正在年轻人心中生根发芽。

《十堰诗经文化底蕴》的出版,不是在出版一本普通的书,而是十堰文化根脉的延续。书中的每一页都向我们发问:当现代化的浪潮席卷一切,我们该如何安放这些传统文化的基因?当老人们渐渐离去,谁来传唱这些古老的诗经歌谣?

我想起在房县见到的那位80岁的诗经传唱者,他的眼中闪着光说:“这些诗经民歌已经传了六十代,不能断在我们手里。”现在,我们以这本书作为回应:十堰的诗经文化,必将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

“维桑与梓,必恭敬止。”这些曾经滋养我们的传统文化,值得我们用最虔诚的心去守护、传承。

百万年文明微光温暖人心

李娜《“郧县人”:古人类文化之举隅》主编,汉江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

郧县人是目前考古学中最早认识的百万年前的汉江人族群的主体人类。研究郧县人在汉江中上游流域、秦巴区域的生存与进化状态,是我国远古人类文化研究具有核心意义的重要部分。回望郧县人头骨化石的考古挖掘进程,研究感悟其文化内涵,既能彰呈区域文化特色,又能余分其闰气,并为之辉光日新、添砖加瓦于万一。

这部书稿以五章综述,广纳群学,正应和着国家战略与考古突破的双重召唤。借着来自书本与网络、专业与民间的群学之观瞻,我也将主要的探幽视点辐射到地缘根基和内质衍变上,进而展呈其与地方文化的多元共生与相辅相成的脉络。

这部书稿的最初动议,是在2021年春天。我们从预备申报古人类文化项目开始慢慢搜罗,直到当年9月24日,第三稿大致定妥。关于书稿的目录纲要,同期经历过3次修整,到第三稿时,我才最终确定好较为满意的范型样貌。

淡定忆昔,仍有岁聿其莫之感。愿那些百万年的文明微光,能穿透个体生命的短暂悲欢,温暖某个开卷者的心灵。毕竟,在文化的深泉里,我们打捞的,终究是人类共通的坚韧与温情。文/记者张婧谭祥军整理图/记者张建波

十堰市“历史文化活化工程”丛书发布会暨城市精神与城市形象品牌研讨会现场。

《十堰汽车文化概览》作者之一姚丽萍分享创作心得。

《武当文化》作者之一黄永昌分享创作心得。

十堰市“历史文化活化工程”丛书。

【责任编辑:郑傲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