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周仑
8月8日,在位于郧阳区青曲镇的绿道有机生态农场,葡萄、圣女果、桃子、西红柿等果蔬长势喜人,散发淡淡果香。这些果蔬的茁壮生长,得益于一种特殊“养分”——由畜禽粪便加工而成的有机肥。
畜禽粪便,这个曾被视为农业废弃物的“麻烦”,如今正成为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资源。近年来,我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实现变“废”为肥,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有机肥养出“生态好味”
8月8日,记者走进绿道有机生态农场,只见200余亩的种植基地里,20余个品种的果蔬长势喜人,仿佛置身一个生机勃勃的绿色世界。
大棚里,工作人员正有条不紊地对果蔬进行日常管护。“我在这儿务工既能挣钱,还学会了新技术。”正在采摘蔬菜的青曲镇曲远河店村村民樊足说,“这些瓜果长得好、卖得俏,全靠‘特殊肥料’帮忙。”
记者品尝了一颗葡萄,入口瞬间,浓郁的甜味在舌尖散开,果肉紧实多汁,清甜的口感让人回味无穷。
“我们坚持绿色种植,用畜禽粪便加工的有机肥替代化学肥料,不仅土壤越来越肥沃,种出的果子口感和品质都大幅提升。”该农场场长张洪斌道出果肉鲜美的秘诀。
在郧阳区谭家湾镇五道岭村心怡农场,时蔬鲜嫩水灵,负责人毕金玉算起丰收账:“用了有机肥,蔬菜品质上去了,年产值超200万元。”作为五道岭绿色种养循环示范片区的核心主体,这里联合宏阳养殖场、陈氏茶厂等8家涉农市场主体,构建起“猪—沼—菜(果、茶)”绿色循环链。4000亩的田园综合体里,生态养殖、设施蔬菜、清洁能源、休闲观光等多元业态融合发展,勾勒出循环农业的生动图景。
值得一提的是,蔬菜基地的尾水经土壤过滤净化后,排入莲藕池二次沉淀利用,最终变为达标的清水流入圩坪河,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循环模式变“废”为宝
“以前牛粪堆着臭烘烘,现在可是抢手货。”在郧阳区青曲镇湖北富军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养殖场,负责人贺富军指挥工人将牛粪装车。他脚下的场地干净整洁,空气中虽有淡淡牲畜气息,却不见往日粪便堆积的脏乱景象。
“早些年牛粪只能当燃料,不仅廉价,且堆放过多还会产生刺鼻气味。现在,我们和多家企业合作,上门收购牛粪,订单供不应求。”贺富军指着货车说,“今天这是拉的第二车,每车十来吨,旺季时一天能运几十车,供不应求。”
畜禽粪便从“污染源”变“香饽饽”,背后是我市构建的自循环、不污染的绿色发展新模式。以郧阳区为例,通过建园区、消粪污、保水质,推动种养从“简单聚集”到“深度融合”。曾经随意丢弃、污染环境的畜禽粪便,成为连接养殖与种植的关键纽带。
技术赋能打通“循环脉络”
在湖北绿道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畜禽粪便的“变身记”正在上演:工人将收集的鸡粪等畜禽粪便倒入特定设备,经过发酵、搅拌、筛分等工序,最终变成有机肥。这些肥料富含氮、磷、钾等元素,能有效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
“我们以县域面源污染治理为切入点,投资运营县域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处理中心。”该公司总经理苏刚介绍,中心不仅处理畜禽粪便,还回收农作物秸秆、香菇菌棒等,通过生物发酵和三级配肥技术,将这些农业废弃物转化为功能性生物有机肥。
目前,该中心年生产生物有机肥3万吨、配肥10万吨。“这些生物有机肥结合耕地质量提升、高标准农田项目,用于土壤改良,既解决了废弃物污染问题,还为绿色农业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苏刚说。
如今,这样的循环模式在我市多点开花。多家企业通过技术创新,让“臭粪便”持续产生经济效益,既守护了生态环境,又推动农业产业升级。
从田间地头的粪便难题,到循环利用的生态效益;从企业车间的技术创新,到农户手中的增收账本,畜禽粪便“变废为宝”的实践,正是我市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的生动写照。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循环经济正不断释放活力,让绿水青山的底色更亮、金山银山的成色更足。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