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孟建锦马桂滨通讯员 付培成
八月的十堰,汉江碧波荡漾,库塘固若金汤,一条条河流如银带穿梭在秦巴山间,一座座水利工程似明珠镶嵌在车城大地上。
民生为上,治水为要。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我市水利和湖泊工作既关乎“一泓清水永续北上”的政治使命,更承载着城乡发展与民生幸福的厚重期盼。
近年来,市水利和湖泊局以项目建设为引擎、以底线思维筑防线、以生态优先护碧水、以民生至上强保障,推动水利和湖泊事业在高质量发展的航道上破浪前行。今年1至7月,全市已落实各类水利投资20.5亿元,完成全口径水利投资16亿元,为加快建设国家战略水源地提供了坚强保障。
江河安澜铸筋骨
清澈的百二河穿城而过,两岸绿意盎然。傍晚时分,市民沿河岸漫步健身,一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景象。
这幅宜人的画卷,得益于十堰中心城区水资源配置工程的实施。2020年9月,该工程全线开工,以竹山县潘口水库为水源,途经3个县(区),穿越6座大山,最终引水至茅箭区马家河水库,向中心城区供水。工程设计引水流量6.7立方米每秒,年总引水量1.67亿立方米。因线路走向自南向北,被称为“十堰版南水北调工程”,预计2026年底全面竣工。项目建成后,将替代黄龙滩水库主供水地位,解决城区居民用水与生态用水两大难题,有效改善城区用水条件和水生态环境,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
水脉通则城脉兴。今年以来,市水利和湖泊局锚定“江河安澜、碧水东流、净水北送”目标,以规划为纲、以投资为要、以进度为尺,加快构建“引得进、蓄得住、排得出、用得好”的安全韧性现代水网。
在项目谋划上,我市紧盯国家政策导向,高起点编制“十五五”水安全保障规划,目前已谋划重点水利项目154个,总投资近500亿元。通过完善水网连通中期规划,有效串联市域内120余座大中小型水库,一张覆盖全域的水网蓝图正加速绘就。
在资金争取上,我市上下联动、精准对接,对上争取水利资金8.14亿元,额度位居全省第一,为项目推进注入强劲动力。
在建设推进上,一批标志性工程跑出“加速度”:全力推动“引潘润堰”调水工程,竹溪县鄂坪调水、房县南河水资源配置等项目进度持续刷新;加快实施35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同步推进20条重点山洪沟治理、3条中小河流治理项目,织密了防汛减灾“安全网”。
生态治理漾碧波
清晨的茅箭区茅塔河,河水清澈见底,岸边草木葱茏,晨练的市民沿步道漫步,一幅“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画卷徐徐展开。
2024年,茅塔河入选全国幸福河湖建设项目。该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建设内容包括河湖系统治理总长度23.32公里,增设物理界桩、智能界桩各50个,及防溺水“四个一”设施34套,构建天空地一体化智慧监管体系,切实提升管护能力。同时,建设茅塔乡廖家村中药材种植基地100亩,助力流域经济发展。
目前,该项目已完成工程总量的90%,建成后将成为集防洪、生态、景观、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幸福河湖示范区域。
治水之道,在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我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河湖长制为抓手,持续擦亮水生态底色。今年以来,全市河湖治理交出亮眼答卷:
竹山县苦桃河入选2025年幸福河湖建设项目名单,我市幸福河湖建设再添新彩;纵深推进“守护百库千河”暨丹江口水库消落区集中整治行动,21个河湖“四乱”问题得到有效整治;扎实开展净水北送“1+1”专项行动、长江高水平保护十大提质增效行动,让每一条河流都成为水清岸绿的生态廊道。
治水之本,在于治山。我市深入实施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水土流失面积从“丹治”初期的8935.7平方公里降至3853.56平方公里,水土流失状况持续呈现面积、强度“双下降”态势。今年以来,全市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37.7平方公里,占年度计划的65.6%,一道道生态屏障在山间筑牢。
8月11日,在十堰市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转化项目集中签约仪式上,我市7条小流域的生态产品通过市场化交易实现价值转化,总交易金额近2500万元,同步获得银行意向授信1亿元。
此次交易涉及茅箭区茅塔河、郧阳区樱桃沟、丹江口市浪河、竹山县太和、房县长峪河、武当山特区瓦房河、郧西县天河等7条覆盖丹江口库区核心区域的小流域,交易产品涵盖物质供给和文化服务,包括农业种植、生态研学、特色文旅等10余种业态。
近年来,我市积极探索培育水权交易市场,让“沉睡”的水资源源源不断转化为金融“活水”。同时,持续强化水库生态保护,通过科学调度、污染防治、生态修复等举措,丹江口水库水质持续稳定在Ⅱ类以上。
水润民生暖山乡
7月9日至12日,持续强降雨让郧西县香口乡湖岭村成了“孤岛”。该村党支部书记朱贝明第一时间组织村组干部成立抢险队,逐户排查转移群众,170余名受困群众悉数脱险。
这是我市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以底线思维防范化解水旱灾害风险,牢牢把握防汛抗旱主动权的一个缩影。据统计,今年以来,我市落实各级各类责任人12298人,实现水库、山洪、地灾等重点区域全覆盖;向责任人及公众发布暴雨、山洪、地灾等预警信息4560次,组织群众转移安置3438人次。
水兴则民安。为做好防汛备汛工作,我市通过完善物资储备体系、强化隐患排查整治、开展实战化应急演练等举措,全面织密防汛安全网,为平安度汛打下坚实基础。
上半年旱情严峻,在这场“大考”中,我市以“硬核”行动作答:785名应急队员翻山越岭,153辆送水车穿梭乡间,375.2公里管网延伸至家家户户,31座加压站、240口机井、26处拦河堰、168处新辟水源共同构建起全方位供水保障网络,累计新增和改善13.6万人饮水条件……一个个跃动的数字,成为我市“旱不断水”承诺的最暖注脚。
从防汛的“未雨绸缪”到抗旱的“精准滴灌”,我市用严密部署、迅速行动,为人民群众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水安全屏障。
潮涌汉江阔,水润万物生。当清流润泽城乡、河湖焕发新颜,“守井人”的使命担当与“水惠民”的初心答卷,正汇聚成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站在新的起点,市水利和湖泊局将继续以现代水网建设为牵引,以河湖安澜为底线,以碧水长流为己任,以普惠民生为依归,让汩汩清泉滋养车城大地,在服务湖北支点建设中书写“水美十堰”动人篇章。
工作人员在百二河六堰段清理水面漂浮物。记者全正摄
2025年“节水中国行·湖北十堰”分会场主题宣传活动在郧阳区举行。记者张启国摄
风景如画的神定河。记者全正摄
志愿者清理地下河道垃圾。记者全正摄
清漂工人顶着烈日打捞汉江孤山电站水面漂浮物。记者全正摄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