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从“煤老板”到“致富带头人”:在1800米高山见证产业振兴的“薯”光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15日18:19 来源: 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通讯员夏季 、童秀清)“今天这些土豆是要发往成都和浙江客户的,每袋称重后标清楚,尽快发货!”恩施农博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农博公司”)的库房里,董事长黄焕然正和员工们封装货物。灯光下,他胸前的党员徽章愈发鲜亮。

在红土乡石灰窑村——这个被称作“恩施屋脊”的小山村,正因一颗颗“恩施小土豆”,书写着红色引领、绿色打底、富民增收的乡村振兴篇章。

黄焕然(左)在田地里检验新挖出的土豆质量。

红色铸魂:初心不改做大“小土豆”

在恩施市,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高不过太山庙,冷不过石灰窑。”农博公司所在的石灰窑村,平均海拔1800米,是名副其实的“恩施老高山”。

出生于70年代的黄焕然,便是土生土长的石灰窑村人。

黄焕然说:“我至今记得19岁那年站在党旗下,和老党员们一起宣誓入党的场景。从那时起,爱党爱民的信仰便时刻激励着我前行,也是党的培养才让我有了今天。”

此前,20余年的经商经历让他享受到了党和国家政策的红利,富了起来。

“能做点什么改变我的家乡?”这个念头在他心中盘桓了多年。

2016年,为了回馈社会,他放弃了煤炭等经商生意,试着以情怀做农业,想着如何把家乡的优质农产品推介出去。

经过多次考察和市场调研,黄焕然决定成立农博公司,并将目光聚焦在“石窑马尔科土豆”上。

过去,这“又高又冷”的环境让村民们犯愁;可在黄焕然看来,这里海拔高、温差大、污染少,土壤里还天然含硒,是孕育优质土豆的“聚宝盆”。

在他看来,这小小的土豆是本地百年老品种,有独特的软糯香绵口感,不仅能通过党建引领,串起一张富民网,还能成为村民们增收致富的“金豆豆”。

于是,他牵头成立了“恩施市珍源马铃薯农民专业合作社”“红土乡供销合作社”“恩施市绿牧源农民专业合作社”三个土豆种植专业合作社,并在石灰窑等10个村打造土豆种植基地,形成“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农超对接+互联网”的生产经营模式。

目前,“马尔科”土豆品种在红土乡的种植面积达4万多亩,覆盖率80%,核心商品基地超2.5万亩,产值超过1.8亿元。

绿色筑基:品质保障提高核心竞争力

“要做就要做高端产品,要做经得住检验的产品,才有长久的市场。”这是黄焕然常挂在嘴边的话。

为了让这颗“山疙瘩里的土豆”走出大山,他从源头下足了功夫:坚持标准化种植,带头试种“马尔科”等优质品种,挨家挨户劝说村民“换种”“引种”;引进标准化分拣、包装设备,按大小、品相给土豆“分级定质”;全程参与土壤监测、病虫防治等环节,确保每颗土豆都带着“绿色”印记。

“不是所有土豆都能叫‘石窑马尔科’。”黄焕然拿起一颗刚分拣好的土豆,眼里满是骄傲。

“拿刀切开,仔细检查品质!”这是黄焕然入户收土豆时雷打不动的规矩。

“我们的品控标准相当严。”黄焕然说,正是这份近乎严苛的品控标准,让农博公司成为恩施州唯一一家入选北京东方甄选自营平台的恩施土豆采购优质基地。

如今,经过分级分拣的恩施小土豆在电商平台上声名鹊起,不仅走进了一线城市的超市货架,还端上了千家万户的餐桌,让“老高山”的味道飘向了更远的地方,销售情况异常火爆。

线上,通过东方甄选等多家电商平台的推广,恩施小土豆迅速走红,订单量激增。今年5月,农博公司更与东方甄选达成长期战略合作,实现了每日稳定在线销售。截至目前,仅“东方甄选”自营平台,“农博恩施小土豆”就已卖出6万余单,累计约28万斤。

线下,黄焕然带着他的土豆走进各大农产品博览会,现场烹饪、试吃,吸引了不少采购商的目光。同时,农博公司与恩施州内外各大超市、餐饮企业建立了稳定合作关系,确保了土豆的持续供应。

如今,这颗带着绿色印记的土豆不仅走出了大山,更成了串起村民增收的“致富链”,让“老高山”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凝心聚力:党员带头共蹚“致富路”

在农博公司的仓库,两排大大的铁柜满载着黄焕然与村民们的故事。

“这是支付黄正轩、申福林等村民土豆收购款的银行转账凭证”“这是给村民们免费提供的种子、肥料及收购清单……”

一笔笔类似的“明白账”详细记录在册,不仅记录着村民们的增收致富历程,更是一份份沉甸甸的“民生账”。

左边的“脱贫攻坚柜”里,每家每户的档案盒中详细记录着贫困户资格认定、基本情况及调查表、入社申请书、增收效益统计、物资扶持免费发放清单等内容;右边的农博产业振兴档案柜中,《联农带农产业振兴信息一览表》里,户主姓名、身份证号、电话、住址、受益记录、转账凭证等信息清晰可辨。

这些档案,不仅是黄焕然用“红色力量”联结乡亲、共赴富裕路的有力见证,更是他和党员小组长们兑现“不让一人掉队”的责任清单。

发挥基层党员作用,黄焕然联合3名党员小组长,为村民们构建了一张服务入户的精细网。

成立农民技能培训学校,免费为农户提供技术服务和培训,组织“党员+技术员”手把手指导,帮助村民全面学习种植、病虫害防治技术,实现从“凭经验种”到“按标准种”的转变。

从春耕时的田间指导,到秋收后的产品销售,各小组的基层党员全程跟进,通过党员把村民紧紧团结在一块儿,丰产期派车上门收购,省去村民的运输成本;推出的保底回收机制,更是让不少过去“怕担风险、不敢种”的村民放了心。

“决不让老百姓寒心!”是黄焕然的底线。

今年7月初,在老村村收购的2.3万斤土豆,因高温干旱等原因出现了生理性病害,黄焕然第一时间决定“全额支付农户土豆款,损失由公司承担”。这一举动,让村民们彻底吃下了“定心丸”。

曾经分散的农户拧成了一股绳,从“各自为战”变成“抱团发展”。

“以前没人牵头,土豆种出来经常烂在地里,根本卖不成钱。”罗家坪组的党员小组长申福林算起增收账时,眼角的皱纹都笑成了花。

2020年跟着黄焕然试种后,他的年净收入增加到三四万元,“今年雨水好,收入肯定还得往上提!”他满怀信心地说。

小组里,一些年事已高或行动不便等“特殊”种植户的土豆产销问题是申福林等党员小组长们的心尖事。

70多岁的申玫权就是其中之一。

于是,从种植到收获,上门帮忙查看苗情、挖土豆、选品、装袋等成了申福林日常的缩影,甚至连货款都会帮老人家取好送至手上。

正是黄焕然等基层党员的行动,让更多的村民享受到了红利。

罗家坪组的村民王胜利就是受益者之一。他今年种了20多亩土豆,年收入更是可观。王胜利的胜利,更是印证了村民们对产业发展的信心。

如今,仅罗家坪这一个小组一年就能收购20多万斤土豆。

从“煤老板”到“土豆专家”,从“走出大山”到“扎根大山”,黄焕然用一颗土豆串联起了一条“党建+产业+农户”的乡村振兴产业链。

在黄焕然的心里,这1800米的坚守,早已不是一个人的战斗,而是无数双攥紧锄头的手共同书写的奋斗篇章。

昔日的“老高山”,如今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

【责任编辑:曹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