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支点赋能 宜都都宜125】建言:两江英才筑梦宜都新高地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17日23:20 来源: 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作为全省县域经济第一方阵的“排头兵”,宜都在湖北支点建设中肩负着打造“区域增长极”的使命。人才作为发展的第一资源,“两江英才”不仅是智力符号,更应成为撬动产业升级、城乡融合的“支点力量”。当前,宜都虽已搭建人才引育框架,但面对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产业的高端需求,仍需在“精准引才、生态留才、创新用才”上破题,让人才红利充分涌流。

精准画像:让人才与产业“同频共振”

破解“引才难”,首先要打破“大水漫灌”模式。建议建立“产业人才需求动态图谱”,按季度发布六大支柱产业的“人才缺口清单”。例如,针对东阳光生物医药基地的研发需求,可定向对接武汉高校的药学专业,开设“宜都定向班”,通过“3年在校学习+1年企业实训”的模式,实现“毕业即就业”。对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急需的数控技师,可联合“当枝松宜东”人力资源联盟,绘制“技能人才地图”,精准吸纳周边地区的成熟技工,并给予最高5万元的“技能迁移补贴”。

在柔性引才上,可创新“周末专家”机制。与上海、深圳的科研机构合作,为退休高端人才发放“宜都智享卡”,提供交通补贴、专家公寓等便利,吸引其每月来宜开展2-3天技术指导。清江鲟鱼谷可借此对接上海海洋大学的水产专家,解决鱼子酱保鲜技术难题;宜红茶企可邀请福建茶师定期驻场,提升制作工艺。这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模式,能以较低成本填补高端人才缺口。

生态造氧:让青年与城市“双向奔赴”

建设“青年友好型城市”,需从“硬件”到“软件”全面升级。建议在城东新区规划“青年活力社区”,配套建设人才公寓、共享厨房、创业咖啡馆等,租金按市场价的60%收取,对硕士以上学历人才免租1年。同步开通“人才专线”公交,串联产业园区、居住区与商圈,解决“通勤‘最后一公里’”问题。

针对青年家庭的教育焦虑,可引入“名校托管”模式。与武汉、宜昌的优质中小学合作,在宜都设立分校或托管校区,实现课程同步、师资互派。对人才子女实行“入学绿色通道”,确保义务教育阶段100%就近入学。同时,建设“两江人才公园”,设置人才星光大道、创新成果展墙等,让人才感受“被看见、被尊重”的城市温度。

机制破冰:让智力与价值“等价交换”

激活人才创新动能,需打破“论资排辈”的桎梏。建议推行“技术入股分红制”,允许人才以专利、技术秘方等作价入股企业,分红比例不低于利润的15%。清江冬虫夏草基地可尝试与科研团队约定,若产业化效益超预期,给予额外“成果转化奖”。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可实行“项目制考核”,以技术突破、专利数量作为主要评价标准,出站时给予最高20万元的安家补贴。

建立“人才容错机制”同样关键。对在技术攻关中出现的失败,经评估确属“合理试错”的,不纳入考核负面清单,且研发投入可按50%比例申请财政补贴。鼓励企业设立“创新风险基金”,为人才大胆探索“兜底”。此外,定期举办“两江创客大赛”,获奖项目可优先入驻科技孵化器,享受3 年免费办公场地及投融资对接服务。

服务升级:让政策与需求“无缝对接”

优化人才服务,要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感知”。可开发“宜才通”APP,整合政策查询、补贴申报、生活服务等功能,实现“一码通办”。建立“人才服务专员”制度,为高层次人才配备专属管家,全程代办落户、社保、医疗等手续,确保“最多跑一次”。

针对企业引才的后顾之忧,推行“引才成本共担”政策。企业每引进一名“双一流”本科生,给予5000元补贴;引进硕士或副高职称人才,补贴提高至2万元。对与高校共建实习基地的企业,按每人每月1000元标准发放实习补贴,既降低企业成本,又为人才储备铺路。

人才兴则宜都兴,人才强则支点强。从“政策留人”到“生态留心”,从“个体引进”到“群落培育”,宜都需以更开放的姿态构建人才生态,让“两江英才”不仅成为产业升级的“加速器”,更成为城市精神的“塑造者”。唯有如此,方能在湖北支点建设中挺起人才“脊梁”,书写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张帅(武汉市江汉区教育局)

责编:闻玉强

【责任编辑:伍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