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滚动播报

青春与爱心的接力永远在路上——第十四届大别山支教团活动圆满结束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18日12:04 来源: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通讯员 易荣波  杨铭跃  李怡

8月14日下午,大悟县新城镇金岭村会议室里掌声阵阵。随着大合唱《夜空中最亮的星》响起,第十四届大别山支教团65名志愿者共同见证荣耀,致敬付出。

这场汇聚了文艺展演、成果展示、红色宣讲的青春聚会,不仅是对一个月支教工作的总结,更是对这支公益团队14年坚守的生动注解——580名志愿者接力奔赴,5503名山乡孩子的眼睛因他们而愈发明亮,大别山精神在课堂与山野间生生不息。

14 载初心如磐:从 “一间教室” 到 “遍地花开”

“当年14名志愿者挤在一间教室备课,如今3个支教点都有了标准化教学设备。” 看完支教团宣传片,第一届支教志愿者董世洁感慨万千。2012年,这位大悟90后大学生发起支教团时,未曾想到,这场青春与山乡的约定会延续14年。

支教志愿者孙毅峰,坚守初心,连续5年参加支教志愿服务。第十四届大别山支教团成员魏珊,重庆人,就读于重庆城市科技学院。哥哥是第十三届大别山支教团成员,妹妹跟随哥哥的脚步加入到支教队伍中。

从受助到反哺家乡。清华大学学生周佳辉是大悟本地人,曾获爱心资助的他,今年站在茶坳村小学的讲台上:“我想带家乡孩子看见更远的天空。”

14年来,这样的“双向奔赴”不断上演,志愿者们用脚步丈量山乡路,把“莫问前程、一路向善”的初心,刻进了大别山的沟壑与田埂。

课堂内外皆精彩:让山里孩子触摸 “更大的世界”

“老师,这是我用扭扭棒做的‘卫星’!”东新支教点,六年级学生王小雨举着手工作品,眼里闪着光。一个月来,东新支教点志愿者通过语文“诗歌 + 云海”主题课、数学游戏化教学、非遗扎染工作坊,还有防溺水实训、趣味运动会……25名志愿者为183名学生搭建了“五育并举”的成长平台。

金岭支教点从脸谱画到地理黏土模型,从日语启蒙到戏剧摄影,兴趣课占了70%,19名志愿者让3个年级的115名孩子“每周都有新期待”。

“我们不仅要补知识,更要长视野。” 金岭支教点负责人漆雨娟说,就像志愿者李懋带领高年级学生编排《二桃杀三士》戏剧时,孩子们总会追问“外面的世界是不是也像舞台这么大”。

十四届大别山支教团中涌现出华欣望、于希鹏等“支教之星”,还有陈竹馨、邱雨等在一盏夜灯下备好每一堂课,每一名志愿者都用心用情用力呵护山乡孩童。

14年来,支教团在16所山区学校建起“梦想图书室”“微型广播站”,让山里孩子触摸“更大的世界”。

“教育的光,从不会被群山阻隔——我们教孩子用口风琴吹‘稻香’,更教他们相信,风里能长出比自卑更高的穗头。”第十四届支教团成员陈艺鸣说。

红色基因润童心:让大别山精神可触可感

“1934年秋,红军写下穷人要成立便衣队杀反动(派)时,敌军枪声已响……”汇报演出中,7名“红色小导游”轮流登台,东新小学五年级学生李宇航讲述的“半条标语”故事,让在场每一个人感动得热泪盈眶。

这是支教团红色教育的缩影。今年暑假,志愿者们带着孩子“重走中原突围路”,邀请“薪火爷爷”陈义万讲战斗故事,在姚店村李家岗见证革命年代的军民鱼水情。“红色小导游”张悦说:“现在我能讲 8 个家乡的革命故事,我要让更多人知道大别山的英雄。”

从2021年“红色小导游”队伍成立至今,支教团已与800余名小讲解员合作,开展义务讲解2000余次。支教团团长贺龙珏说:“我们教孩子背‘白日依山尽’,更教他们懂‘脚下的土地藏着怎样的精神力量’。”至今已经举办百余场红色研学等活动。

汇报演出在依依不舍中落幕,合影时孩子们踮脚往志愿者身边靠的画面,成了最温暖的画面。

14年里,变的是支教规模与形式,不变的是志愿者眼中的热忱与孩子心中的期盼。当志愿者演唱自编自导自创的歌曲《东新支教的日子》时,这场青春与爱心的接力,永远在路上。

【责任编辑:左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