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东湖观舆 | 假院士现形记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22日16:42 来源: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舆情分析师 曾红丹

近期,多起头衔造假事件接连曝光,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从虚构的“中国科学院院士阮少平”,到子虚乌有的“国务院参事余鹏翔”,再到牵涉33亿元投资项目、伪造“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身份的苏文,接连发生的案例不仅暴露了身份造假的猖獗,更折射出社会在权威认知、机制监管等方面的深层问题。

多起头衔造假事件接连被曝光

“中国科学院院士阮少平”被打假。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阮少平”身份造假一事引发轩然大波。经核查,中科院官网的院士相关名单中根本不存在“阮少平”这个人。不仅如此,南方医科大学也回应,阮少平自称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原常务副校长”身份同样为假。在被揭穿前,顶着诸多虚假头衔的阮少平频繁现身于各地公开活动。他以“院士”身份活跃于广东、甘肃等多省区,不少中小学成了其演讲的舞台,如2023年2月他前往广东东莞某小学“参观指导”,2024年2月在广州一所小学开学典礼上发言,同年9月还受聘为广东惠州罗浮山泰学学校课程导师。博罗县中医医院官网也曾发布其相关信息,显示其以院士身份前往调研指导。此外,他还涉足企业活动,为酒企站台等。随着舆情发酵,曾邀请阮少平的单位纷纷行动,罗浮山泰学学校迅速删除相关文章,博罗县中医医院已报警。8月19日,深圳南山公安发布警情通报称,现初步查明阮少平涉嫌假冒退役少将、中科院院士等特殊身份非法获利,并多次假冒特殊身份参加社会活动。目前,阮某平因涉嫌冒充军人招摇撞骗罪已被依法刑事拘留,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中。

“国务院参事余鹏翔”确认系冒充。无独有偶,8月7日,澎湃新闻从权威部门获悉,余鹏翔“国务院参事”的身份系伪造,国务院参事室官网并无其相关信息。此前,余鹏翔以“国务院参事”等身份频繁现身各类公开活动,如2024年12月在深圳宝安的供应链生态峰会上致辞,同年7月在广州的“数智中医发展大会”上,也以“国务院前文化巡视员、国务院参事室公共政策研究室参事、中国素质教育协会荣誉主席”等多重身份亮相,还担任广东省传统文化促进会荣誉会长。面对质疑,余鹏翔称“参事”聘书是2019年底通过一位已去世的朋友办理的,自己并不知情,将在北京、广州两地报警,并考虑起诉制假团伙。随着舆情发酵,广东省社会组织管理局已介入调查广东省传统文化促进会,该会官方微信公众号因留言过多、质疑声四起而关闭,目前已同意余鹏翔辞去荣誉会长头衔。8月19日,广州市公安局白云分局发布警情通报称,余鹏翔因涉嫌冒充军人招摇撞骗罪已被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中。

“外籍院士苏文”33亿元投资烂尾。苏文的多重身份造假事件,成为又一起伪专家现形案例。他自称“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遭该机构官方辟谣;标榜“苏辙后人”,但关于具体辈分说法前后矛盾、版本众多;打着“海南东坡书院”旗号活动,而当地根本不存在这一机构。更令人费解的是,这位身份存疑者竟成地方招商引资座上宾,曾拿下33亿元巨额投资项目。2021年,苏文与苏洵、苏轼、苏辙安葬地河南郏县建立联系,当地相关人员赴海南与其洽谈三苏文旅项目。2022年4月,苏文代表相关公司与郏县政府签约,计划投资建设“郏县东坡书院”“大酒店”“三苏纪念堂”等。然而,项目此后毫无进展。目前,郏县正走程序注销郏县东坡书院,该33亿元投资项目已自动作废,且当地未进行实质投入。8月18日,郏县通报“苏文33亿元投资”问题称,框架协议已自动终止,将认真反思、以此为戒。

头衔造假现象缘何频发

社会对权威头衔的过度崇拜。当前社会,院士、参事等头衔往往被视为权威与能力的象征,承载着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和商业价值。部分社会组织在人员聘任、活动举办等方面存在管理混乱、审核不严的问题,为假头衔持有者提供了活动空间。社会面对头衔的过度推崇,使得一些机构和个人在合作或邀请嘉宾时,过于注重头衔的光环,而忽视了对其真实性和实际能力的核实。

身份核查技术与机制滞后。尽管科技发展迅速,但在身份核查方面,许多机构仍依赖传统的名单公示、证书查验等方式,缺乏高效、精准的身份核验手段。一些偏远地区或信息闭塞单位,因缺乏必要的核查渠道和技术支持,更是成为造假者横行的重灾区。此外,相关部门之间信息共享不畅,存在数据孤岛现象,使得跨部门、跨领域的身份核查困难重重。

法律界定模糊与惩处力度不足。我国现行法律对于冒充院士、参事等非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身份的行为,在罪名认定和惩处标准上存在模糊地带。法律适用的不确定性,使得造假者心存侥幸,铤而走险。同时,现有处罚力度对潜在违法者缺乏足够威慑力,难以有效遏制此类行为的发生。

信息不对称与公众认知偏差。普通民众和一些机构对院士、参事等权威身份的获取途径、认证标准缺乏了解,难以辨别头衔的真伪。一些造假者利用公众对“国字头”机构的盲目信任,通过伪造证书、虚构履历等手段,包装出看似光鲜的身份。此外,部分媒体或自媒体在宣传中对嘉宾身份核实不严谨,进一步传播了虚假信息,误导了公众。

假院士假参事背后的真问题

误导公共政策制定。院士、参事等身份往往意味着在某一领域具有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其观点和建议在政府决策过程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然而,假头衔持有者凭借虚假身份参与政策研讨、咨询等活动,可能会提供错误或片面的信息,误导政府决策。余鹏翔以“国务院参事”身份在一些公开活动中发表关于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观点,若政府部门在制定相关政策时参考了这些错误信息,或将导致政策偏离实际需求,无法达到预期效果,甚至对社会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破坏公平竞争环境。假头衔持有者利用虚假身份为企业站台、代言,获取不正当竞争优势,破坏了市场的公平竞争原则。阮少平以“中国科学院院士”身份为酒企、中医院等企业背书,使其产品或服务在市场上更容易获得消费者信任,从而排挤了其他合法企业的市场份额。此类行为扰乱了市场秩序,阻碍了行业的健康发展,也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同时,政府在市场监管过程中,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和资源来识别和打击此类不正当竞争行为,增加了行政成本。

透支政府公信力。在招商引资过程中,政府往往希望吸引有实力、有信誉的企业和项目,以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然而,假头衔持有者通过伪装成专家、学者或成功企业家,利用政府对高端人才和优质项目的渴望,骗取政府信任,获取优惠政策和资源支持。“外籍院士”苏文以虚假身份与河南郏县政府签订高达33亿元的投资项目,不仅让地方政府耗费的大量行政资源却落得一场空,还延误了区域发展时机,透支政府公信力。此类行为扰乱正常的招商引资秩序,使政府难以准确评估项目的可行性和投资价值,影响了地方经济发展的战略布局。

多方共治遏制头衔造假现象

伪专家、伪名人造假并非个案。这类人利用社会对名人效应的追捧,通过伪造身份骗取资源,背后是明显的侥幸心理。要遏制此类现象,需多方协同发力:其一,政府部门需强化监管与法治建设。应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假冒特定头衔招摇撞骗行为的法律责任,提高违法成本,加大惩处力度;加强对各类社会组织及活动的监管,规范其运作流程,严防造假者钻漏洞实施欺诈;建立统一的头衔信息查询平台,打破信息壁垒实现共享,为公众和机构提供便捷的身份核实渠道,减少信息不对称。其二,各单位和机构要提升警惕与核实能力。在邀请嘉宾或开展合作时,须强化身份核实意识,通过向权威部门发函确认、查询官方网站、核验证书真伪等多种渠道交叉验证;对于重要合作项目,可聘请专业调查机构开展背景调查,确保合作对象身份真实、资质可靠。其三,公众应增强辨别能力与理性认知。摒弃对头衔的盲目迷信,提高风险防范意识,面对各类宣传信息时保持理性思考,通过多途径了解、核实信息真实性。唯有政府、机构、公众三方形成合力,方能有效遏制头衔造假现象,共同营造诚信公正的社会环境。

专题:东湖观舆

【责任编辑:卢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