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湖北汽院助力十堰打造产业人才高地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25日08:42 来源: 十堰日报

本报记者罗毅张贞林通讯员 杜鹏

高校是城市重要的人才“蓄水池”、创新创业“策源地”、科技发展“动力源”。办学以来,湖北汽车工业学院(以下简称“湖北汽院”)紧紧围绕国家战略和地方产业发展需求,努力培养符合十堰高质量发展需求的拔尖创新人才,谱写了城市与高校“双向奔赴”的精彩篇章。

人才“蓄水池”

为行业输送15万名专业人才

“今年我们在全国31个省市区招生,总计划5035人,较去年增加385人。”湖北汽院招生与就业处副处长刘荣介绍,学院培养的学生深受市场和社会欢迎,招生形势持续向好。

高校培养的人才质量如何,市场和企业最有发言权。今年7月,湖北汽院团队赴奇瑞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开展访企拓岗活动时,该企业明确表示,湖北汽院培养的毕业生知识底蕴深厚、动手能力强,很适合企业发展需要。双方还将在课程建设、实习岗位供给、人才联合培养等环节深化合作,实现校企协同发展。

“十堰大大小小的汽车相关企业和工厂,都有我们培养的学生。”湖北汽院党委书记张文学介绍,该院已为汽车行业输送15万余名专业人才,一批批校友成长为汽车行业的技术专家,被誉为“卓越汽车工程师的摇篮”。

为何湖北汽院学子如此受欢迎?张文学道出了其中的奥秘:“学院坚持‘产教融合’双轮驱动,把学科建在产业链上,培养的学生不仅懂产业,动手能力也强,精准契合产业发展需求。”

湖北汽院秉承“工程教育回归工程”的办学理念,深入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建立共享设备资源、共享人才资源、共建研发平台、共建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共同培养人才、共享合作成果的“六共”协同机制。通过推动学科专业与产业结构、课程内容与职业能力、教学过程与生产实践深度对接,让行业企业全程参与学科专业建设,显著提升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契合度。

“我们邀请200余名专家教授、企业导师走进课堂,与学院教师共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目前,已联合开发30门汽车前沿专业课和选修课。”湖北汽院教务处处长宫爱红说。

同时,该院推进产业链与人才链深度融合,构建了1个汽车产业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工程实践中心、5个省级实验教学中心、259个实习实训基地,打破学校边界、课堂边界、教师隶属边界,年均培养工程实践人才超2.4万人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上,东风 HUAT智能汽车产业学院入选国家首批50所现代产业学院,汽车智能装备产业学院入选工信部“专精特新”产业学院。该院还打造以智能汽车、大学生方程式赛车等为代表的学科竞赛项目矩阵,东风HUAT车队3次斩获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总冠军,多次征战国际赛事并刷新同期中国大学生在国际赛场的纪录。

创新“策源地”

面向产业培养新质人才

高校是创新型人才成长的重要平台。近年来,湖北汽院精准对接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领域转型升级需求,构建起“国家产业学院引领、三级体系协同、产教深度融合”的特色化建设框架,成功打造政、产、学、研、用、创“六位一体”实践育人新模式,围绕产业需求定向培养新质人才。

今年7月7日,湖北汽院东风HUAT智能汽车产业学院首届“少农班”正式开班。该班实行双导师制,为每名学员配备校企双导师,由东风公司技术骨干与校内教师联合指导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课题100%源自企业实际攻关需求。

“‘少农班’打破传统教学模式,课程体系全面重构,企业深度参与教学环节,其中,企业教材占比超过50%。”湖北汽院党委常委、副校长张红霞介绍,“少农班”的设立,既是该院弘扬科学家精神与卓越工程师精神的具体实践,也是服务湖北“51020”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

该院高度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8月10日,在万润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湖北汽院教师曹名磊正仔细查验新投产的高性能锂离子电池材料。作为派驻企业的“科技副总”,他带领10余名博士组成的团队,深耕新能源、新材料领域,在锂/钠离子电池、固态电池及资源绿色循环利用等方向持续攻关,为企业提供有力的技术与人才支撑。

类似的协同创新场景,在校园实验室火热上演。8月12日,陈君宝教授团队正与东风设备制造有限公司的工程师们激烈研讨,为推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落地,双方联合攻关高端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技术,全力突破高速高精卧式加工中心正向设计瓶颈。

这些生动实践印证了一个核心逻辑:高校要真正拉动科技创新这驾马车,关键在于人才技术的有效培育与“破圈”协同。

为了让创新力量持续奔涌,湖北汽院从平台搭建与资源整合双管齐下。围绕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新型电池、低空经济、数字经济等核心领域,明确36个重点研究方向,通过设立博士基金、优秀青年基金、揭榜挂帅项目等,鼓励教师深耕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同时,高标准建成汽车动力传动与电子控制、储能与动力电池等3个湖北省重点实验室,以及湖北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研究院、鄂西北发展研究院等69个省级科技创新平台和新型智库,构筑起强大的服务支撑体系。

今年5月,宁德时代首届零碳科技解决方案创新大奖赛圆满收官。湖北汽院光电工程学院、新能源学院青年博士周峒凭借“基于先进全固态电池原位表征技术”项目,从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等高校及科研机构的300余支参赛团队中脱颖而出,摘得大赛唯一金奖。其成果不仅建立了全固态电池研发的全新方法论,更在提升电池能量密度、循环寿命和安全性等核心指标上展现出显著优势,被赛事评委评价为“兼具学术价值与产业落地潜力”的标杆性成果。

近年来,湖北汽院依托创新基座,主动与“汉孝随襄十”万亿级汽车产业走廊沿线地方政府、龙头企业开展深度协作,聚力破解绿色低碳发展领域的“卡脖子”难题。通过参与湖北省“尖刀”计划、科技研发重大专项等攻关项目,目前已与1000多家企事业单位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与200余家汽车行业领军企业实现深度对接,为企业定向培养新质人才。

发展“动力源”

科技成果源源不断转化

十堰因车而建、因车而兴,自建市以来,汽车产业便是当之无愧的主导产业。2023年,十堰提出构建“一主四优多支撑”现代产业体系,汇聚合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在十堰产业转型过程中,湖北汽院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培养了大量绿色发展人才。

近年来,该院聚焦地方发展需求,牵头成立绿色低碳研究院、汽车产业知识产权研究院等8个特色高端智库,紧盯武当文旅升级、汽车产业转型、南水北调水源保护等十堰发展的热点难点,为绿色低碳发展出谋划策。

“我们依托学院平台、资源与人才积淀,在十堰市绿色低碳规划、发展及应用研究中精准发力,当好生态源头的守护者与探路者,为十堰生态领域的人才培养、科研创新注入动能。”湖北汽院绿色低碳研究院院长陈建平说。

面向未来新兴产业,湖北汽院提前布局培育人才。在学科专业革新的强大牵引下,该院顺势推动传统学科专业迭代升级,聚力培育11个旗舰学科方向、37个重点学科方向,将传统汽车设计制造专业调整升级为由大数据、人工智能、新材料工程、无人驾驶、智能网联等前沿技术构成的大车辆学科体系,其中,工程学学科成功入选 ESI全球前1%。为精准对接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新型电池、低空经济、数字经济等绿色低碳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该院新增智能材料与结构、储能科学与工程、智能无人系统技术等15个本科专业,同时打造11个“汽车+”学科交叉创新平台,开展“卓越实验班”“卓越定向班”“少农班”“赛车班”等特色班级建设,精准对接绿色低碳产业核心需求。

同时,学院创新建立“企业出题、高校破题、团队揭榜”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模式,全力推动科研成果“落地生根”,通过创新合作模式、搭建特色平台、攻坚核心技术,让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走进生产线,为十堰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去年10月,湖北汽院郧西产学研基地揭牌,此前,该院已在郧西县成立新能源汽车产业研究院。“通过破除产学研壁垒,探索建立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新机制,让科技成果源源不断走向市场。”湖北汽院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慧介绍,学院通过打造“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产业赋能”全链条创新版图,推进“一县(区)一研究院、一企业一团队”布局,为十堰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持续注入新动能。

为激活人才“蓄水池”,湖北汽院还着力打造人才“磁力场”。学院探索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深入实施拔尖人才培育工程、高层次人才倍增工程、工程人才培养工程、教师国际化工程等“四大工程”。近三年,学院引进和培育高水平博士300余人,双聘院士2人,国家荣誉称号人才取得突破,为十堰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

人才是城市和大学的希望所在。建校以来,湖北汽院与十堰风雨同舟,奏响了一曲人才交融、协同发展的协作曲。

湖北汽院智能网联汽车学院开展沉浸式教学。(资料图片)

【责任编辑:郑傲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