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省直资讯

武汉八办纪念馆《英雄城市 抗战烽火》基本陈列焕新启幕 入选全国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主题展览推介名单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25日16:14 来源: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 叶辉 通讯员 陈荃)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纪念馆精心筹备的基本陈列《英雄城市 抗战烽火》,于2025年8月25日正式对公众开放。

《英雄城市 抗战烽火》不仅入选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网信办、国家文物局联合推介的全国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主题陈列展览名单,更以400平方米展厅、230米展线、246张图片、230余个展品(含171件实物、8个场景)的规模,通过 “共赴国难”“中流砥柱”“大江洪波”“敌后抗战” 四个部分,结合文物、文字、声光电多媒体互动等形式,立体呈现武汉地区抗战历史,彰显英雄城市的精神底色。

高站位锚定历史主线 凸显党的中流砥柱作用

展览开篇即鲜明突出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以史实清晰对比 “九一八事变” 后中国共产党坚决反对日本侵略的立场与国民党 “攘外必先安内” 政策的差异。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大义为重,推动第二次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历程,以及武汉沦陷后领导人民军队坚持敌后抗战的史实,成为贯穿展览的核心脉络,有力印证 “中国共产党捍卫民族独立最坚定、维护民族利益最坚决、反抗外来侵略最勇敢”。

同时,展览深度挖掘 “大武汉 1938” 的历史地位 ——1938年的武汉是战时首都、全国抗日救亡运动中心、中共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核心城市,通过呈现中共中央长江局和八路军武汉办事处落实全面抗战路线、持久抗战方针的实践,明确武汉抗战作为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主阵地、中国抗战转折点、持久抗战奠基石” 的历史价值。

深挖掘活化馆藏资源 多件珍贵文物首次亮相

作为拥有46年历史的抗战遗址类纪念馆,武汉八办纪念馆此次改陈系统梳理馆藏资源,在原《大武汉・1938》展品基础上,新增多件首次公开展出的珍贵文物与资料,以物证史擦亮红色名片。

在“共赴国难”部分“红色枢纽”单元,1938年钱远镜抄录的董必武介绍其赴抗大学习的便条,直观展现武汉八办作为 “向延安输送爱国青年枢纽” 的职能;1997年于光远为武汉八办成立60周年的题词,则串联起这位经济学家1938年从武汉奔赴延安的革命历程。“中流砥柱” 部分 “救亡模范” 板块,80年代入藏的抗战时期孩子剧团通讯、演出入场券、歌单、纪念章,以及1989年入藏的汉口七七少年剧团文物,填补了武汉抗战救亡团体展示的细节空白。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展览首次展出1940 年《黄河大合唱》油印本歌单、冼星海1937年在武汉创作的《战时催眠曲》手稿原件,以及其自延安寄出的《到敌人后方去》签名本歌单,生动还原冼星海、光未然等文艺工作者在武汉掀起救亡歌咏高潮的历史场景。此外,陈怀民在笕桥航校使用过的皮箱、1938年武汉八办赠中国空军的仿制锦旗、刘彦夫在竹沟青训班的学习笔记等文物,均从不同维度丰富了武汉抗战的历史叙事。

新技术突破空间局限 打造沉浸式观展体验

为让观众 “穿越” 回1938年的武汉,展览运用多媒体技术打造多个沉浸式场景。在 “武汉七七献金运动” 展区,复原的街头献金台与手持扑满的小女孩形象,搭配多媒体联动屏,重现不同群体踊跃献金的爱国场景,观众还可参与互动生成专属 “献金证书”;毛泽东《论持久战》创作场景以投影剪影结合窑洞塑形,还原毛主席在延安撰写著作的场景,同时通过逐笔书法技术,突出 “兵民是胜利之本” 等经典名句,让理论著作更易被理解。

“生活书店” 场景则以汉口分店为原型,复刻蓝底白字的 “交通路63号” 门牌与1938年初版《鲁迅全集》书脊,展柜内的抗战书籍搭配互动抽拉装置、多媒体查询屏,方便观众查阅当年武汉发行的报刊杂志细节。展览尾厅的 “V 字胜利墙”,汇集1945年各国报刊关于日本投降的新闻标题与多语言 “日本投降” 字样,成为观众打卡留念、感悟胜利意义的热门点位。

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纪念馆馆长周静介绍,此次《英雄城市 抗战烽火》基本陈列的焕新,既是武汉八办纪念馆对 “以史为鉴、开创未来” 的生动实践,也为公众提供了了解武汉抗战历史、传承伟大抗战精神的重要平台。正如展览所传递的,从1938年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 的抗战岁月,到如今 “建成支点、当好龙头” 的奋进征程,武汉的英雄精神始终一脉相承,将持续激励人们在民族复兴伟业中勇担使命、再创辉煌。

【责任编辑:叶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