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记者 杜达巍
8月28日,房县北城工业园新能源电池拆解产业园项目建设现场如火如荼。这个刚刚建成的项目已有6个厂房正式投产。该项目的建成投产有效推动房县新能源电池回收利用产业规模化发展,加速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为区域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注入强劲动能。
近年来,房县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产业倍增为目标,深耕新兴产业、发展未来产业、升级传统产业,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发展,近三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翻番、规上工业总产值翻两番,连续4年位居十堰市综合绩效考核前列。
深耕新兴产业
循环经济蝉联全省县域特色产业集群
8月25日,城资铝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呈现一派火热景象。叉车往来穿梭,将一车车回收的废铝材精准投送至熔炼工序,经过六道核心工艺,制造成标准再生铝棒产品。
公司安全环保部部长金正平介绍,当前企业10台熔炼炉与4台双室四回转炉均处于满负荷运转状态,全员正全力冲刺年度25亿元产值目标。
在湖北天为铝业科技有限公司车间内,海碗粗的铝棒被依次送入挤压机,历经加温、挤压等多道工序,最终产出各类型材。公司总经理林鹏介绍,成本2万元/吨的铝棒经加工后,建筑型材售价可达2.1万元/吨,工业型材则突破2.5万元/吨。
去年,天为铝业以建筑型材为主业,占据新疆南疆铝合金门窗市场主导地位,年产值达12亿元。今年2月,企业引入铝挤压行业龙头企业的专业团队,拓展汽车散热器、气缸等工业型材领域,产品直供东风、比亚迪、金龙等头部车企,利润率从2%跃升至12.5%。
房县聚焦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领域,全力构建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体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产业。围绕再生铝、再生铜、再生锌、稀贵金属提炼及废旧电子产品拆解回用五大业务板块,依托龙头企业鑫资集团的产业集聚效应,引进鑫资铜业、城源科技、城资铝业等16家关联企业,构建起“回收-拆解-分拣-冶炼-精深加工”的全产业链格局。
2024年,全县循环经济产业产值突破280亿元,跻身全省首批县域特色产业集群。今年5月27日,房县循环经济产业集群再次入选全省县域特色产业集群。龙头企业鑫资集团入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及中国民营制造业企业500强榜单。
在鑫资集团下属铜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集团总经理赵津龙指着环保设备介绍,炼铜产生的烟气经管道输送后,首先进入5米深的沉降池,金属颗粒在水中完成初步回收并用于二次冶炼。剩余气体通过二次燃烧、脱硝脱硫等工序实现资源最大化利用,最终产生的水蒸气经环保检测达标后排放。
“生产设备仅占车间总设备的三分之一,其余均为循环利用及环保检测设备。”赵津龙表示,据测算,该工艺每年可节约矿产资源约300万吨,减少废物排放量约500万吨。
今年房县循环经济预计实现回收处理量600万吨,年产值达350亿元。下一步,该县将聚焦电子废弃物拆解、有色金属冶炼、铜铝塑料精深加工三大领域,持续推进产业链延伸、补缺与强化,力争未来三年产业规模突破千亿元大关。
发展未来产业
打破碱性蛋白酶国外技术垄断
8月25日,记者走进房县合成生物创新城湖北佶凯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只见生产线上一排排3层楼高的全封闭发酵罐整齐排列,现场鲜见工人身影。
“这些罐体内培育的是邓子新院士团队研发的新型菌种,从上海运输至此后在发酵罐中持续生长,通过消耗氧气和营养物质代谢生成酶制剂。”公司负责人曹铁忠介绍,菌种培育全过程均由自动化系统精准控制,尽管厂区面积超过100亩,但整个生产流程仅需60余名工人即可完成操作。
2022年,房县引入湖北佶凯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房县籍中科院院士邓子新领衔的科研团队主导下勇闯“无人区”。2024年9月,该公司成功推出颗粒碱性蛋白酶产品,一举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填补国内该领域空白。
目前,企业已建成3条生产线,满负荷运行状态下每年可生产液体碱性蛋白酶2万吨、固体碱性蛋白酶1万吨,产品价格较同类产品降低30%,功效提升30%。随着内切蛋白酶、中性纤维素酶等新品的规模化生产,基地年产值有望突破10亿元。
合成生物是一种全新的“造物”技术,融合生物学、化学、工程学等多种技术,以菌种微生物细胞为制造工厂,通过规模化发酵获得目标产品。这项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新技术为何选择落户鄂西北山区?
近年来,房县前瞻性布局合成生物主导的绿色生态产业体系,总投资15亿元建设合成生物创新城,与邓子新院士团队合作,建成上海产业研发中试中心、华东校企产业联盟,申报建设高端酶制剂菌种省级重点研发实验室,汇聚30余名国内外微生物领域顶尖人才。目前一期碱性蛋白酶项目已投产。
现阶段,二期高端生物活性肽项目已签约落地,待全部项目建成达产后,合成生物产业年产值可突破100亿元。
升级传统产业
“千年黄酒”成“国潮饮品”
8月26日,房县城关镇三海村“邓家酒坊”内酒香四溢,200多平方米的酿酒作坊划分为操作间与出酒间。“尽管当前正值黄酒传统销售淡季,但每日仍有顾客上门购酒,月销量稳定在500公斤左右。”老板邓平介绍道。
作为房县知名黄酒师傅,邓平几年前按照县里出台的黄酒酿造作坊建设标准,对自家作坊进行标准化改造。“升级后的酿造车间让酒质更稳定,客源明显增多。”他表示,2023年以来黄酒销量逐年攀升,去年全年销售量突破1万公斤,实现收入近30万元。
房县作为中国黄酒文化发源地,素有“中国黄酒之乡”美誉,黄酒酿造历史悠久,民间有“家家户户酿黄酒”的传统。然而,由于缺乏统一标准,过去黄酒质量参差不齐。
近年来,房县将黄酒产业作为富民强县的重点产业,围绕打造百亿级产业集群目标,通过壮龙头、延链条、创品牌等举措,推动黄酒产业向规范化、标准化、规模化方向发展。为此,该县制定房县黄酒作坊标准化改造升级奖补措施,推动酿酒作坊达到“七个一”标准,即配备一个冻库、一个发酵车间、一个灌装车间、一套过滤灭菌设备,建立一套规范酿造工艺、一套质量安全体系、一个标准化直播间。
同时,房县与北京工商大学孙宝国院士团队合作成立黄酒产业研究院,重点攻克控糖、灭菌、保鲜等技术难题。在产品创新方面,支持龙头企业研发新品,赋予千年黄酒新活力。庐陵王酒业投入超千万元研发适合年轻人的大众化黄酒,成功推出“不是事”系列。该系列产品凭借独特口感与新颖宣传迅速进入夜市、酒吧等场景。此后,该企业又推出清爽型黄酒、果酒等30余款新品。
6月28日,忠和酒业发布5款融合传统与时尚的新品黄酒:年轻化方向推出气泡型黄酒等;高端化方向则将传统酒文化与国潮时尚结合,推出“东方干白·忠和首酿”、东方清威(康井威士忌)等高端产品。
酒香也怕巷子深。今年以来,房县在黄酒营销领域持续发力:6月3日成立黄酒线上运营中心,开展24小时常态化直播带货,并邀请武当杰克、西安导游“芥末”等5位网络达人担任“房县黄酒推介官”。8月,1600公斤房县黄酒从房县启程,正式进入日本零售市场。同时,积极对接全国商会资源,在北京、深圳、武汉等地开设黄酒品鉴体验店,实现省内高速公路服务区销售网络全覆盖。
数据显示,今年房县组织黄酒企业参加中华美食荟、成都糖酒会、日本大阪世博会等国内外重要展会,累计达成意向合作金额超5亿元。
“全县拥有17家黄酒生产企业、276家标准化黄酒酿造作坊,年产黄酒10万吨,全产业链产值突破40亿元。”房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县黄酒产业链副链长操航介绍,下一步,房县将围绕做优品质、做响品牌、做大市场目标,实施经营主体扩量提质、市场营销拓展、品牌传播升级、产业跨界融合、科技创新赋能、质量标准强基等六大行动,加快推进黄酒产业向高端化、年轻化、集群化、国际化方向转型。根据规划,力争到2028年,房县黄酒总产量突破25万吨,全产业链综合产值突破100亿元。
湖北天为铝业科技有限公司对再生铝进行加工。记者刘昆摄
技术人员在合成生物创新城项目生产车间检查机器运行情况。记者全正摄
山环水绕,活力迸发。(资料图片)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