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厚道的人 微醺的城丨他缝补鞋履,也粘合人心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02日17:17 来源: 荆门新闻网

在城市的喧嚣脉动中,总有一些角落,偏执地守护着一份宁静与质朴。在荆门石化广场,健身器材对面的那条小巷里,杜全山师傅的修鞋摊便是这样一个存在。它没有醒目的招牌,只有一个遮阳棚、一把电风扇和一堆见证了岁月的工具。三十年来,从四川广安来到荆门的杜全山,就像一枚坚韧的铆钉,将自己的生命与这座城市紧紧“钉”在了一起。他用一双布满老茧的手,不仅缝补着鞋履器物的破损,更以一种名为“厚道”的品质,细细织补着邻里间的情感与信任。

杜师傅摊位所在的路口

小摊虽小,五脏俱全:一个浓缩的“便民服务站”

杜师傅的摊位,远不止是一个修鞋摊。修车、补胎、修雨伞、修拉链、配钥匙……只要是街坊邻里能想到的“疑难杂症”,他几乎都能手到病除。在快递柜普及之前,这里是周边小区默认的“快递驿站”。“下班了来拿”,一句简单的描述,勾勒出的是一份无需言说的信任和邻里守望的温情。

杜师傅的修鞋摊位

这份“万能”的背后,是杜师傅对生活最朴素的责任感。他的工作地点几经变迁,“最早在十字路口,电影院,工商银行的巷子里面,最后才来这。”每一次搬迁,都像一次扎根的深化。无论环境如何变迁,他服务邻里的初心始终未变。顾客们评价道:“我们还是需要这样便民的维修店,真的很便利。”这份来自社区的“需要”,或许就是杜师傅坚守于此最坚实的理由。

一肩行囊,卅载光阴:从“白手起家”到“落地生根”

时光回溯到1994年,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杜全山离开了故乡四川,来到了人生地不熟的荆门。“当时来的时候就是一个背篓,装的工具、材料,一个小包,提的一两件衣服”,他回忆起初来乍到的情景,言语间满是岁月的沉淀。为了生计,他打过灰、搬过砖,在城市的建设工地上挥洒过汗水。生活的艰辛,他用“刚开始的时候还不是遭业啊,挣不到钱”一语带过。

最终,他选择了修鞋这门手艺。这门手艺并非师承何处,而是“自己看会的,不叫学会的”。从观察模仿到理论实践,再到自己慢慢摸索、积累经验,杜师傅用最“笨”也最扎实的办法,将一门谋生的技能,磨炼成了安身立命的根本。从一个背篓的行囊,到如今在荆门拥有一个家,一个稳定的摊位,一个三十岁的儿子也在此地工作,杜全山用三十年的光阴,完成了一个异乡人的落地生根。

“厚道”为尺,人心为秤:平凡小事中的品格光辉

如果说精湛的手艺是杜师傅的立身之本,那么“厚道”则是他赢得尊重的通行证。在这个小小的摊位上,交易的法则有时会超越金钱的冰冷。有学生来修车,钱不够或者忘带了,他挥挥手就让人走了,“不可能把车给他扣那儿撒”。这些未曾收回的几块钱,他从不去计较,计较的是那份不能耽误孩子上学的体谅。

他的“厚道”也收获了最真诚的回报。有顾客对他的服务特别满意,会多给两块钱;有人来为自行车打气,他本不收费,对方却非要塞给他几块钱。这些微小的善意互动,是他口中“开心的事”。盛夏酷暑,小区里的人路过,会顺手买来水果、冰棍给他解暑。这些不期而遇的温暖,如同涓涓细流,滋润着他辛劳的日常。

“我嘛,什么样的顾客都遇得到,好说话的不好说话的,都有,有人要求精度高的……”,他平静地面对着形形色色的人,用自己的专业和耐心去满足每一位顾客。一位老顾客说:“大叔人蛮好的,而且他价格收得不高呀,大家都是熟人了。”这份“熟人”间的信任,是杜师傅用无数个日夜的诚信经营,一点一滴建立起来的。

时代变迁,匠心依旧:在式微行业中的执着坚守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消费习惯。“现在修鞋生意不好做,”杜师傅坦言,“环境变了,消费水平变了,好多年轻人觉得没必要修鞋了,鞋子一坏就扔了。”他清晰地记得,“原来一片一二十家(修鞋摊),现在就剩我们三四家了。”

尽管修鞋作为主要收入来源已不如往昔,但他并未因此放弃。上午,他会跟着别人出去干点修车的活计,妻子则帮忙守着摊子。下午,尽管高温难耐,顾客稀少,他依然会在三点钟准时出摊,等待着五点以后可能出现的人流。一位顾客说,“他开了很多年了,家庭条件也不差,可能他在这里习惯了吧。”这份“习惯”,正是匠人精神最朴素的体现——在平凡的岗位上,日复一日,做到极致。

当被问及未来是否会回到四川老家,杜师傅的回答充满了不确定性:“现在说不好,等干不动的时候再说。也可能不回去。”三十年的荆门岁月,早已让他与这座城市血脉相连。他结交了荆门的好朋友,习惯了这里的风土人情,他的生活轨迹与爱好,也因这份忙碌的工作而渐渐定型。

三十年光阴,杜全山用手中的锥子、剪刀和胶水,缝补了无数双鞋,也粘合了邻里间的情谊。正是无数个像杜师傅这样的“厚道”之人,用他们日复一日的坚守与善意,为荆门这座城市注入了最暖的底色,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时常能感受到那种恰到好处的、人情味的“微醺”.

【责任编辑:郑傲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