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庆渝中区一位患小儿麻痹症的外卖员朱传洋因无法骑行,便背着塑料桶步行送单,每月凭勤恳挣得两千多元的故事在网络走红,令无数网友为之动容。朱传洋的故事既是弱势群体自力更生的生动缩影,也折射出当前部分特殊群体就业面临的现实困境。就业是民生之本、幸福之基,促进弱势群体高质量就业,需从观念、能力、权益三方面发力。
树牢“自立者立”的就业观,激活弱势群体内生动力。就业观是引领就业行为的“指南针”,对弱势群体而言,树立积极向上的就业理念,是打破困境的首要前提。只有唤醒弱势群体的主体意识,才能将外部帮扶转化为内在奋斗力量。为此,一方面要加强典型宣传,通过媒体报道朱传洋式的励志案例,用身边人、身边事传递“劳动光荣、奋斗可敬”的价值观,破除“弱势群体只能被动接受救助”的刻板印象;另一方面要开展精准思想引导,基层干部可通过入户走访、座谈交流等方式,与弱势群体面对面沟通,了解其思想顾虑,帮助其正确认识自身优势与就业潜力,树立“职业无高低、奋斗皆可贵”的就业观,鼓励他们主动走进就业市场。
构建“精准化育”的培训链,提升弱势群体就业能力。如果说就业观是“方向标”,那么专业技能就是弱势群体立足就业市场的“硬支撑”。弱势群体因教育背景、身体条件等限制,往往面临“想就业却无技能”的困境,盲目培训不仅难以解决问题,还可能浪费资源。因此,必须摒弃“大水漫灌”模式,转向“精准滴灌”。要建立“需求—技能”匹配机制,基层部门可联合人社、残联等单位,开展弱势群体就业需求普查,精准掌握不同群体的身体状况、兴趣特长、就业意向,同时对接企业岗位需求,制定“一人一策”的培训方案。确保弱势群体“学得会、用得上”,真正实现从“能就业”到“好就业”的转变。
织密“全周期护”的保障网,筑牢弱势群体就业底线。就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弱势群体在就业过程中更易遭遇歧视、权益受损等问题,完善的就业保障体系是他们抵御风险的“安全盾”。保障弱势群体就业权益,既要“事前预防”,也要“事中守护”,更要“事后兜底”。事前,需加强政策引导与监管,对吸纳弱势群体就业的企业给予税收减免、社保补贴等优惠,同时加大对就业歧视行为的查处力度,营造公平包容的就业环境;事中,要健全权益维护机制,推动企业与弱势群体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明确薪酬、社保、劳动保护等条款,基层工会、残联等组织可建立“一对一”帮扶机制,及时协调解决劳动纠纷;事后,需完善社会保障兜底,对因特殊原因失业的弱势群体,及时落实失业保险、临时救助等政策,同时持续提供就业帮扶,避免其因失业再次陷入困境。
从朱传洋的“步行外卖路”,到无数弱势群体的“就业奋斗路”,每一步前行都需要社会各界的携手护航。树立积极就业观,为他们点亮“心灯”;开展精准培训,为他们插上“翅膀”;完善保障体系,为他们撑起“晴空”。唯有如此,才能让每一位劳动者凭努力收获尊严,绘就社会和谐图景。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王君妍(武汉市黄陂区“木兰墨客”团队、滠口街道办)
责编:陈泉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25003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