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8日召开的湖北·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教育援藏”“智力援藏”被多次强调。藏族学生是连接鄂藏两地的特殊纽带,他们的成长成才过程,本身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最生动的实践。
当藏族学生从雪域高原来到荆楚大地求学,需要的不仅是知识传授,更需要全方位的关怀与支持,帮助他们跨越文化差异、适应新的环境、建立身份认同。在这个过程中,基层工作者的角色至关重要。就像武昌区珞珈山街道的实践所展现的,通过打造“杨红梅工作室”“同心赋能基层治理计划”等品牌,为藏族学生提供学业辅导、生活关怀、文化融入等支持,这些看似细微的工作,实则是在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添砖加瓦。
更重要的是,这种关爱不是单向的给予,而是双向的赋能。藏族学生在接受帮助的同时,也通过展示藏族文化、分享高原故事、参与社区服务,成为促进民族交流的使者。他们带来的独特视角和文化特质,让本地居民有机会近距离了解西藏、认识藏族同胞。这种互动增进了情感认同,真正实现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教育赋能的最大意义,在于为藏族学子插上追逐梦想的翅膀。当他们学有所成,无论是返回西藏建设家乡,还是留在内地发展,都将成为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力量。他们的成长故事本身,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生动的诠释。从这个角度说,基层的民族工作虽然看似微小,却关系重大。每一次耐心的辅导、每一个温暖的笑容、每一场用心的活动,都是在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力量。它让我们看到,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并非遥不可及的国家叙事,而是发生在街头巷尾、学校社区的日常实践。
展望未来,我们需要更多这样富有温度、贴近需求的基层实践。只有当每个民族成员都能感受到尊重与关爱,都能获得发展机会,都能参与共建共享,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真正深入人心。珞珈山下的石榴花正红,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故事,正在这些细微而真诚的互动中不断续写新的篇章。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张颖(武汉市武昌区“昌言家”团队、珞珈山街道办事处)
责编:李燕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25003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