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东湖观舆丨前科营销岂能成流量密码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17日19:07 来源: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舆情分析师 曾红丹

前科营销主要指部分刑满释放人员通过分享自身犯罪经历或狱中生活来博取关注。当这类营销进一步演变为美化违法行为、渲染犯罪细节,或是利用公众猎奇心理收割流量时,已触碰法律红线,且严重破坏社会公序良俗。

前科营销竟成流量密码

犯罪落马后借前公务员身份博流量。河北衡水枣强县民政局原副局长张某,曾因伪造国家机关证件、印章罪被判有期徒刑七个月并处罚金,落马后却以“张先生(原公务员)”为账号名,用“曾经是张局,现在做抖音”话术在社交平台发无厘头短视频博流量,引发质疑,该账号已于7月10日被封禁、作品下架;舆论认为,此类前科营销消解了法律惩戒的严肃性,挑战公序良俗,与刑罚警示、教育公众的目的相悖。

“最美通缉犯”服刑后借过往求关注。四川绵阳女子卿晨璟2018年因参与酒托诈骗被通缉,高颜值通缉照使其意外网络走红,后她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零两个月。服刑结束后,卿晨璟转型当网络主播,不仅用当年通缉令照片作头像、简介标注“2018年头条人物,现已改邪归正”,还在视频中以“最美通缉犯”身份讲述服刑及酒托过往为噱头引导网民互动。该账号4月27日因违反《抖音社区自律公约》被封禁,且抖音官方披露,其账号2024年已因严重违规被无限期封禁,此次复出后平台再次对其作出无限期禁言、取消盈利权限、抹除粉丝的处置。需注意的是,“最美通缉犯”这类标签以娱乐化表述消解违法犯罪本质,既轻慢司法权威,又美化犯罪行为,亟待平台强化治理。

“窃·格瓦拉”出狱引多家公司争抢签约。因多次盗窃数度入狱的周某,因采访中“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等荒诞言论意外走红网络,被网友戏称为“窃·格瓦拉”,相关言论也成传播热梗。然而他刑满释放、本应回归正常生活时,却引发畸形商业追逐,超30家网红经纪公司赶赴出狱地点争抢签约,部分公司甚至开出数百万高价,企图借其热度与争议标签包装成流量主播牟利。有媒体指出,此类“前科营销”严重误导青少年价值观,可能让他们产生“努力不如犯罪博眼球”的错误认知。

抖音主播借悲惨寻亲及入狱经历吸粉带货。抖音平台上一名账号名为“寻亲男孩今晚有没有哭”的主播,曾通过在视频中自述悲惨寻亲经历,并提及自己曾误入歧途、进入社会大学(即监狱)的过往,刻意营造出值得同情的弱者人设。其悲情故事引发大量网民的情感共鸣,迅速收获了12余万粉丝,随后直播带货牟利。但随后真相曝光,其所谓误入歧途实为性质恶劣的强奸罪。最终,该账号因涉及违法行为且用虚假人设误导公众被平台依法封禁,畸形流量牟利行径终结。而这类前科营销本质是消费受害者痛苦、揭开其伤疤,构成二次伤害。

“前科营销”为何难绝

平台方流量至上的导向铺就传播通道。平台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往往将流量数据作为核心考核指标,对能引发话题热度的内容存在天然的包容倾向。这也导致审核机制出现漏洞:一方面,审核系统多依赖关键词筛查,而前科营销常通过隐晦表述、故事化包装规避监测,如用“人生低谷逆袭”“曾经犯过错的创业者”等模糊话术掩盖前科背景,系统难以精准识别;另一方面,人工审核存在滞后性,部分平台为追求内容更新速度,将审核流程简化,往往等到内容已形成传播热度、引发负面争议后,才启动处置程序,此时不良影响已扩散,甚至出现越骂越火的反向流量效应,进一步纵容了前科营销的传播。

部分网民的猎奇心理提供生存土壤。在信息爆炸的环境中,部分网民对“非常规故事”存在强烈的猎奇心理,前科营销正是抓住这一心理,将所谓前科经历包装成独特人设,通过渲染冲突感、悲情色彩吸引关注。如刻意曝光自己的犯罪前科,编造出狱后改邪归正创业的剧本,利用网民对逆袭故事的好奇与同情收割流量。同时,部分网民缺乏清晰的价值判断标准,混淆包容改正与美化前科的边界,对营销主体刻意放大的“前科标签”盲目追捧,甚至将其视为个性符号,在评论区留言称“够大胆”、“支持真实”,这类错误的反馈不仅让营销主体获利,更助长了拿前科博眼球的不良风气,使前科营销有了生存的受众基础。

营销主体法律意识淡薄成为直接诱因。以网红、MCN机构为代表的营销主体,核心诉求是快速变现,在利益驱动下,普遍存在法律意识淡薄、社会责任缺失的问题:一方面,他们对“利用前科进行营销是否违法”缺乏清晰认知,甚至认为只要不触碰底线,博眼球无可厚非。比如部分MCN机构会主动挖掘有前科经历的素人,为其设计浪子回头、逆风翻盘的人设,通过制造话题、引发争议提升曝光度,完全忽视这种营销可能对社会价值观造成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他们将流量置于社会责任之上,即便知晓前科营销可能引发不良导向,仍为了商业利益铤而走险,借此带动直播带货销量,这种唯利是图的行为,催生前科营销泛滥。

监管困境加剧治理难度。前科营销的治理面临多重难点,直接导致其难以被有效遏制:首先是言论自由与不当营销的边界界定难。营销主体常以分享个人经历、表达真实想法为由,模糊正常内容创作与前科营销的区别,将讲述出狱后的生活包装成励志内容,实则通过前科标签引流;其次是平台监管的一贯性和有效性不足。部分平台仅在负面舆情爆发后集中清理违规内容,风头过后又恢复宽松审核,形成打地鼠式的监管漏洞,导致营销主体换个话术就能卷土重来;最后是跨平台流窜作案应对难。营销主体可利用不同平台的审核差异,在A平台被处罚后,迅速转移至B平台重新注册账号、发布内容,而各平台间缺乏统一的监管数据共享机制,难以形成监管合力,使得前科营销能在多平台间游击传播,进一步加剧了治理难度。

多措并举遏制前科营销乱象

破解监管困境,提升治理效能。相关部门需出台细则,清晰界定言论自由与前科营销的法律边界,为执法提供明确依据。同时,推动各平台建立监管数据共享机制,实现违规账号信息互通,杜绝跨平台流窜作案。此外,将前科营销治理纳入常态化监管,避免运动式整治,通过定期巡查、随机抽查等方式,持续压缩乱象生存空间。

强化平台责任,筑牢传播防线。平台需摒弃流量至上思维。一方面优化审核机制,升级AI识别系统,将隐晦前科表述、悲情包装话术等纳入重点监测范围,同时增加人工审核力量,缩短违规内容处置时效,避免反向流量效应;另一方面建立前科营销主体黑名单,对多次违规账号实施跨平台联合封禁,从传播渠道上切断其牟利路径。

约束营销主体,压实社会责任。监管部门联合行业协会,对网红、MCN机构开展法律培训,明确前科营销的违法风险与社会危害;同时建立行业信用评价体系,将是否存在前科营销行为纳入信用考核,对失信主体实施商业合作限制,倒逼其摒弃唯利是图的经营理念。

引导公众认知,压缩生存空间。通过媒体宣传、公益广告等形式,明确包容改正与美化前科的边界,揭露前科营销背后的利益本质;同时鼓励公众对违规内容主动举报,平台可设置举报奖励机制,调动网民参与治理的积极性,形成全民监督氛围。

专题:东湖观舆

【责任编辑:卢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