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 (记者谢颐 通讯员杨中艳、谢宁)9月13日,长江文化研究院、湖北省图书馆联合举办的长江讲坛“长江地域文化”系列讲座首场活动在省图书馆开讲,这是2025长江文化艺术季在武汉开幕后,长江文化研究院承担的艺术季系列活动之一。长江文化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傅才武教授带来题为“长江——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的专题讲座。
傅才武教授以“长江母亲河文化原型”为核心,从意蕴、“重演”现象及逻辑、表征系统等维度,为听众解读长江文化内涵,探寻母亲河承载的民族记忆与文明密码。讲座开篇, 他指出长江在中华文明中的核心地位,强调长江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江河,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中华先民将野生稻驯化为栽培稻的“农业革命”,被西方学者称为人类社会的“第一浪潮”。1万年前的稻作遗存实证了长江流域“世界稻作之源”的地位。
聚焦长江母亲河文化原型的意蕴,傅才武教授提出“三个长江”的核心框架。在“自然——地理原型”层面,长江上中下游迥异的地形地貌,构成了完整的地理生态系统,蕴含着数千万年地球演化;在“经济——技术原型”层面,长江作为世界最繁忙水路航道的价值,串联起重庆、武汉、南京、上海等超大城市及210座沿江城市,形成全球规模最大的流域经济带,其“经济中国”的形象表达;在“历史——文化原型”层面,从茶马古道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楚文化的“生生变易”到唐宋变革的思想激荡,长江流域的地理环境与先民智慧相辅相成,共同塑造了中华文明的精神谱系。
谈及长江文化对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塑造,傅才武教授认为“江河互济”不仅避免了文明进程中的“内卷化陷阱”,更与“瑷珲——腾冲线”“西域——东南线”的“对角线运动”嵌套,推动中华文化形成“太极推移”的动态传承模式。
在表征系统解读环节,傅才武教授强调长江的“符号化”意义。从歌曲《一条大河》的情感共鸣,到“江汉朝宗”承载的武汉城市记忆,长江已从自然地理空间转化为“文化符号”,成为民族身份认同的“情感纽带”。
讲座尾声,傅才武教授结合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阐述湖北与武汉的责任担当,呼吁通过文旅融合打造“诗意栖居”的消费场景,让长江文化从历史深处走向当代生活,让更多人感受母亲河的魅力,坚定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整场讲座史料翔实、观点深刻,兼具严谨性与创新性,为听众打开了读懂长江与中华文明的新窗口。活动反响热烈,不少听众留言表示“从历史与文化的维度重新认识了长江的意义”,期待系列讲座带来更多深度解读。
据了解,长江文化研究院是由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与武汉大学共同发起,经省委批准、省委编办批复成立,于2024年9月成立的新型智库和协同创新平台。长江讲坛“长江地域文化”系列讲座是长江文化研究院联合湖北省图书馆搭建的高水平学术交流与公众普及平台,系列讲座邀请专家学者系统解读羌藏、巴蜀、滇黔、荆楚、湖湘、赣皖、吴越及海派文化等长江地域文化,形成连贯的知识体系,推动长江文化传承传播,打造长江主题文化盛宴。
湖北省社科院院长、长江文化研究院院长、长江文化国际传播中心主任黄学龙出席讲座,省社科院相关研究所师生代表、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师生代表以及社会公众400余人次现场参与,线上直播间观看人数万余人次。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