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某知名品牌使用AI生成宣传图片时,出现“花生上树”的常识性错误,引发社会热议。这一事件不仅让品牌陷入舆论争议,更折射出当下人工智能在商业应用中普遍存在的“重效率、轻核实”倾向。AI技术作为赋能生产生活的重要工具,若脱离理性把控与常识校验,再便捷的技术也可能沦为“翻车” 导火索。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蓬勃发展,从写作、绘画到视频制作,AI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内容生产方式。然而,上述事件提醒我们,技术再先进也无法完全替代人类的常识判断和专业知识。AI模型是通过学习海量数据生成内容,但它并不真正“理解”这些内容背后的含义和逻辑,这正是技术的局限性所在。因此,AI技术应用不是简单的“一键生成”,而应当建立在对客观规律的尊重和对专业知识的敬畏之上。
更好地使用人工智能,关键在于坚持“技术为用”原则,始终将AI定位为辅助工具,而非全知全能的神。当前,无论是ChatGPT、Bard还是Claude等大模型,普遍存在所谓“大模型幻觉”,它们可能生成看似合理实则虚假、不准确甚至完全捏造的信息。面对这一现实,使用者需始终保持批判性思维,既要对AI生成内容进行多方交叉验证,也要学会通过持续追问来引导AI模型修正错误或者提供更多细节。对企业而言,更应建立完善的AI使用规范与多层次的内容审核机制,针对不同类型的AI应用,制定清晰的操作标准与审核流程,将责任明确落实到人,确保AI生成内容在关键环节始终受到人类专业知识的校准与监督。唯有让人工智能与人类智慧形成互补而非彼此替代,才能真正推动人工智能健康、可靠地融入生产与创新流程。
推动人工智能更好地应用,需建立多方协同、共治共享的治理机制,让技术发展有规可依、有章可循。技术开发者要从数据、模型、算法、应用层面多管齐下,缓解“大模型幻觉”,提升AI输出内容质量。行业组织要加快建立科学可操作的伦理准则和技术标准,推动形成行业自律公约,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发展。监管部门需前瞻研判技术演进趋势,建立健全适应人工智能发展的法律法规与标准体系,实施分级分类监管,守住安全与伦理底线。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形成协同共治的良好局面,方能引导人工智能技术朝着更加可控、可信、安全的方向发展。
科技进步从不是一场无约束的狂欢,而是理性与智慧共同指引下的长远征程。在积极拥抱人工智能的同时,我们更须常怀对客观规律的敬畏之心、对专业知识的尊重之情、对伦理底线的恪守之志。唯其如此,方能在这场数字化浪潮中稳舵前行、致远而行,真正让技术赋能社会进步、服务人民美好生活。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蔡颖(武汉市黄陂区“木兰墨客”团队、区委政研室)
责编:陈泉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25003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