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鄂东新闻

鄂州女大学生毕业返乡创业,“好口味”沙窝豆丝远销新疆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22日11:52 来源: 荆楚网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记者 阮琼 通讯员 熊无双 黄胜 实习生 林月

立秋已过,暑气未散。

鄂州沙窝乡的一处农家院落里,几只鸡在树下悠闲踱步,不远处的池塘在阳光照射下,泛起一片金黄。“再过一个多月,等天气凉快了我们就忙起来了。”周杨笑着介绍,“我们这豆丝生意受温度影响,只能干半年。”

女大学生毕业返乡

作为传统的农业大乡,沙窝山多水多,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5亩。

而这样的环境催生了“豆丝”这一鄂州传统美食。除了大米外,绿豆、黄豆、葛根等“豆丝”原材料生长在山沟、溪边、林中。“每年入冬,几乎家家起大灶开始制作豆丝,风干后可以留存整个冬天。”周杨介绍。

2021年冬天,毕业后在深圳实习的周杨,因为卷土重来的疫情影响,不得不返乡。时值家里正在做手工豆丝,周杨灵机一动,琢磨起“豆丝生意”。自己家做的豆丝味道好,易储存,更重要的是,家里有工人有场地能生产,如果能发挥自己电子商务专业的优势,开拓线上销售渠道,前景广阔。

“我要回鄂州做豆丝!”对于她的选择,父亲周宏纲满是错愕——家里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就应该找个体面的坐办公室的工作,哪里能做豆丝。要知道,做豆丝是在灶上忙活。烟熏火燎的环境下,手不停脚不动的一站就是十几个小时,更别提中间还要提着几十斤重的原浆。

家里人的反对却挡不住周杨的“轴劲儿”,她直觉这份豆丝蕴含着的乡情有一片广阔前景,豆丝能做成大产业。

一门手艺连传三代

拗不过女儿,周宏纲同意,周杨成为“好口味”豆丝的第三代传人。当凌晨5点起床后站在土灶的大锅前,周杨傻了眼。“我当时想回来做豆丝是想做线上销售这一块的,没想着要会这门手艺。”周杨坦言道。

“做豆丝生意,手艺是基础,你不懂不会的话怎么教别人。”父亲的一番话让她十分羞愧,于是她开始沉下心向父亲学艺。据周杨介绍,豆丝制作过程比较繁琐,从原材料挑选、混合比例到泡发温度、时长等,每一步都是制胜关键。

在周杨的记忆里,爷爷奶奶辈就在做豆丝了。在20多㎡的厨房里,一个灶、一口锅、两个人就能完成一个冬天的豆丝制作。

“我们家做的豆丝鲜香细腻有劲道,最开始是村里人来买,紧接着就是周边的村、市里托人来买,后来要买的人越来越多,能销往咸宁、黄冈、黄石这些周边城市。”周杨说。她指出,在爷爷奶奶那辈属于家庭式小作坊,生产跟不上,销售也打不开局面。

“沙窝豆丝”渐成一个产业,始于周杨的父亲周宏纲回乡创业。2004年,周宏纲创办了鄂州市好口味豆丝厂,申请注册了“沙窝灶王”商标,整合沙窝豆丝加工作坊,成立鄂州市豆丝合作社和鄂城区豆丝加工协会,成为回乡创业技术能手、脱贫致富带头人。

现如今,周杨接过了父亲的接力棒,如何练好本领,让“沙窝豆丝”这一本土特产走出去,她开始了不懈探索。

勤学苦练带头致富

“我们改良的豆丝是用大米、绿豆、小麦、燕麦、葛根、荞麦等多种无公害营养保健食材制成,选料、浸泡、磨浆、柴火铁锅、手工烫浆、晾晒等一系列流程缺一不可。”周杨介绍,这里面最难的,是手工烫浆这一环节。

2021年冬天,周杨第一次上手尝试手工烫浆。站在土灶大锅前,周杨一手舀上适量的浆倒入锅中,一手用推子把浆摊开。第一张饼皮破了、第二张没有摊均匀、第三张饼皮中间焦糊了……寒冬的清晨,穿着工作服的周杨额头沁出了汗。

“工人们行云流水的一顿操作看似简单,却很考验功夫。饼皮直接决定了豆丝的厚薄与软脆程度。”周杨无奈道,这其中并无捷径,唯手熟尔。从凌晨五点,到下午六点,十几个小时下来周杨腰酸腿软,手已经累的抬不起来。

好在努力总会有成果。在无数次的练习下,当第一张合格的饼皮盛出时,周杨长长松了口气。为开拓线上销售渠道,她马不停蹄购买了手机支架、补光灯等直播设备开始直播,但现实却给了她迎头一击。“直播间没人,来的几个零星的访客也不会多停留听我介绍产品,更别提出单了。”

恰逢2022年,鄂州市、区两级人社部门组织“返乡创业青年”“新农人”等技能培训,周杨结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在他们的建议下,周杨开始运营自己的账号,发布乡村生活的视频进行引流,同时开通线上店铺,直播带货逐渐有了起色。

在周杨的直播平台,“好口味”豆丝最远销到了新疆。线下,产品遍布各大商超,年产值达60余万元,带动周边25位村民就业,提高了村民收入。接下来,周杨还将开发合作社新业态,发力非遗体验,将鄂州农特产品销往全国的同时,让更多游客来到鄂州、了解鄂州、爱上鄂州。

【责任编辑:吕鉴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