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滚动播报

医院“尖板眼”| 精准狙击“颅内高压” 有创颅内压监测术助航医神经外科开辟精准医疗新篇章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23日09:53 来源: 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通讯员 刘倩)近日,湖北航天医院神经外科成功为一位脑出血患者置入颅内压监测探头,这项技术通过颅内压检测探测仪实现对患者颅内压的实时监测,完整了解患者颅内压的变化情况,为精准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

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颅内压实时监测与精准治疗为病人救治避免了再次开颅的手术风险。这一技术的临床应用,提高了危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抢救和治疗效率,标志着湖北航天医院神经外科的技术水平和救治能力实现新的突破。

有创颅内压监测传感器植入术助力严重脑外伤患者术后恢复

2025年8月25日,一名51岁的女性患者因“车祸致头痛,头晕,全身多处损伤”送入我院急诊科,入院检查显示:她意识清醒,头部疼痛剧烈,头晕,恶心,呕吐数次,CT提示创伤性硬膜下出血、创伤性硬膜外血肿。入院后,她突发意识障碍,面对医护呼唤无法做出反应,情况危急,航医神经外科团队立即进行了颅脑CT复查,结果显示:右侧硬膜外血肿出血量较前增多,有明确手术指征。

征得家属同意,经过充分的术前评估后,重症医学科主任孙晓东、神经外科主任陈义勇商讨后意见一致,该患者属于严重脑外伤导致的创伤性脑出血,病情进展迅速,手术清除右侧硬膜外血肿后,仍可能出现颅内其他部位迟发性出血,术后监测病情进展可能存在延误风险,为更好保障患者生命安全,需在颅内血肿清除手术后,辅以颅内压监测装置置入术,便于术后严密监测病情进展。

在手术麻醉科医护人员的默契配合下,清除颅内血肿后,神外团队精准地向患者颅内置入颅内压监测探头,探头如同“放大镜”一般发挥作用,将颅内压与颅内温度实时显示在检测仪屏幕上。手术后,神经外科医护团队借助颅内压监测探头,实时观测患者的颅内压变化,根据实际情况动态把握药物介入的阈值,调整治疗方案及药物治疗用量方案,实现颅内压控制的精准治疗。

在颅内压实时监测的辅助下,该患者治疗进展顺利,生命体征平稳,意识逐渐清晰,各项指标趋于正常后,已转入神经外科普通病房,还能自由下床活动,手术取得了圆满成功。

陈义勇主任表示,神经外科团队采用的这项颅内压监测装置置入术,凭借颅内压监测探头的实时监测,为医生治疗决策如动态调整治疗方案及药物治疗用量方案提供了重要参考,这项技术或将成为避免迟发性脑出血增多,降低病死率,改善严重脑外伤神经功能预后的关键,神外团队将继续在这项技术中进行深入探究,为更好的预后效果服务。

颅内压与颅内压监测:守护大脑健康

颅内压即为颅腔内容物(包括脑组织、脑脊液、血液)对颅腔壁产生的压力,与密闭容器中的压力概念相似。

颅内压检测通常以侧卧位时腰椎穿刺测得的脑脊液压力为准,有条件时可以用颅内探头经颅内压监测仪测得,颅内压监测可用于脑损伤后的指导治疗、诊断脑积水、低颅压综合征蛛网膜下腔出血等疾病引起的颅内压异常,并帮助判断预后。

颅内压参考值:成人正常颅内压为0.7-2.0kPa(70-200mmH20);

儿童为0.5-1.0kPa(50-100mmH20)。

若颅内压异常升高(如因脑外伤、脑出血、脑肿瘤、大面积脑梗死、脑积水等引起),会压迫脆弱的脑组织,引发头痛、呕吐甚至昏迷,严重时导致脑疝,危及生命。

倘若无法准确评估患者术后颅内压,脑出血量较大的患者,术后仍有可能继发脑出血,从而引起严重后果。通过颅内压监测,能帮助医护人员实时有效监测颅内压力,根据实时颅内压及时精准调整治疗方案,让术后治疗更加安全、有效。

据陈义勇主任介绍,截至目前,湖北航天神经外科已开展3例有创颅内压监测传感器植入术,通过精准颅内压力监测指标帮助临床早期发现病情变化、指导临床治疗策略及判断患者预后,均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得到了患者和家属的一致好评。

【责任编辑:左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