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西贝”预制菜事件持续发酵,引发消费者对餐饮真实性与信息透明度的广泛质疑,折射出当前消费者对餐饮真实性与信息透明的强烈诉求。表面看,争议聚焦于高价餐食与预制菜品之间的“价值落差”,但更深层的原因,是企业未能充分履行告知义务,导致消费者在“手工现制”的认知期待与“标准化预制”的现实之间产生心理断裂。这场讨论不应止于对个别企业的质疑,更应推动整个行业正视发展瓶颈,唯有通过健全法律法规、加强科学宣传、规范行业标准,预制菜产业才能真正取信于民,行稳致远。
健全法律法规是预制菜产业规范发展的制度基石。当前由于缺乏对预制菜的法定定义和强制标识要求,企业操作空间过大,消费者知情权难以落实。一些餐饮企业将预制菜描述为“厨房现炒”“慢火熬制”,实则采用复热即食的料理包,直接损害消费者权益。国家应尽快出台预制菜专项法规,明确其界定标准与标识义务,让“预制”与“现制”界限清晰,为监管执法提供依据,也为企业诚信经营划清底线。
科学宣传引导是消除公众误解的关键举措。不少消费者将预制菜简单等同于“添加剂多”“营养流失”,反映出科普传播的严重不足。日本预制菜产业之所以接受度高,与其政府、行业协会长期开展公众沟通、透明展示生产工艺密切相关。我们应借鉴国际经验,通过权威渠道客观解读预制菜的安全标准、保鲜技术与营养指标,逐步打破“预制=劣质”的刻板印象,推动公众形成理性认知。
统一行业标准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目前预制菜在加工工艺、冷链配送、营养成分标注等方面缺乏统一规范,导致产品质量参差不齐。部分中小企业因标准缺失,存在滥用防腐剂、冷链断链等问题,影响整体行业形象。应加快建立从原料到餐桌的全流程标准体系,推动企业依标生产、明确标注加工方式,才能在规范中竞争,在透明中发展,实现行业整体升级。
预制菜产业的成长阵痛,是中国餐饮现代化进程中不可回避的课题。我们既要肯定其在提升效率、稳定供应方面的积极作用,也要正视当前诚信缺失、标准滞后等方面问题,有待进一步完善。只有通过法律兜底、宣传引导、标准规范三管齐下,构建政府、企业、社会多方共治的治理格局,预制菜才能从争议走向共识,从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程青(武汉市武昌区“昌言家”团队、杨园街道办事处)
责编:李燕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25003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