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国家能源局发布8月份全社会用电量等数据。8月份,全社会用电量1015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0%。这意味着我国7、8月份连续两个月用电量突破万亿千瓦时大关。这组短时间内连破的纪录,不只是能源消费的数字里程碑,更藏着中国发展的多重新信号。
用电连增的背后,是经济活力与民生升级的真实写照。盛夏里,湖北空调销量大涨,不少家庭24小时开空调却不再纠结电费,这是居民消费能力提升的直接体现;武汉光谷的超算中心因数字经济发展成了用电“新主力”;长三角、珠三角的工厂车间,汽车、电子生产线昼夜运转,每台机器的启动都对应着产业复苏的节奏。电表转得快,说明经济“跑得稳”,民生“过得实”,这万亿度电装着普通人的舒适生活,也装着中国经济的韧性底气。
更关键的是,用电量破纪录,碳排放却没超标,绿色转型正在重塑能源逻辑。火电仍起基础保障作用,但早已不是单打独斗,长江干流六大水电站组成的清洁能源走廊,白天满发的电能可满足数千万家庭需求;西北的风电场、光伏基地,通过特高压把“绿电”送向东部;钢铁、化工等高载能行业,也靠技术改造放缓用电增速,用“绿色生产”替代“粗放扩张”。“十四五”是绿色低碳转型最快的五年,全社会用电量中,每3度电就有1度绿电。全国能源消费中,非化石能源占比每年增加1个百分点,这种“增长不增碳”,打破了“发展必耗资源”的旧思维。
这份底气,来自能源科技的硬核支撑。2025年,我国清洁能源领域的研发投入呈现出积极态势,光伏转换效率、海上风电单机容量屡屡刷新纪录;“华龙一号”“国和一号”核电稳定运行,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技术突破带动全球转型。这些“大国重器”不是实验室展品,而是保供“利器”,让用电高峰不慌电,绿色转型有支撑。
更深层的变化在能源安全上。十几年前我国石油、天然气依赖进口,如今云南、广西的水电直供东盟,新疆“电力高速”送清洁电到中亚,中国正从“能源进口国”转向“绿色输出国”。我们输出的不是耗资源的传统能源,而是可持续的清洁电力,这是发展路径的革新。
双月万亿度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它证明中国能兼顾经济增长与绿色底线,也能为全球能源转型提供方案。当每一度电都连着民生、生态与科技,这组数据便成了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印证。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汤忞(武汉市武昌区积玉桥街道办事处)
责编:李燕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25003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