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辛亥革命博物院的展厅里,一件民国粉彩五色旗新时装人物图诗文狮耳掸瓶总能吸引不少参观者驻足。这是典型的民国时期景德镇窑制品,撇口处描金细腻精致,狮耳纹饰鲜活灵动,瓶身踏春图景里,人物衣着巧妙融合传统纹样与当时新风尚,洪步余先生于瓶身题写的“最爱晴和春景好,劝邀同伴踏春回”,墨色饱满厚重。武昌的枪声击碎了封建帝制的枷锁,这件掸瓶正是那个变革时代的“见证者”。辛亥革命之后,中国不仅迎来政治制度的新生,人们的思想与生活也踏上革新之路,彼时的中国正带着这份勇气,以开放姿态尝试融入世界发展潮流。
清末民初的中国,曾被西方列强扣上“野蛮”“落后”的帽子,侵略行为被他们包装成所谓“文明救赎”。在那样的背景下,若是一味屈服、不主动求变、不积极对接世界文明发展脉络,中国不仅会丧失发展主动权,更可能在扭曲逻辑中沦为任人宰割的对象。辛亥革命的爆发,正是对这种不公命运的坚决反抗。五色旗承载的五族共和理念,打破了延续千年的“家天下”桎梏;掸瓶人物的“新装”摒弃了旧时代的等级束缚;瓶身“晴和春景”的诗文,藏着人们对新时代的热切期盼。这些细节都在诉说,当年的中国早已懂得,唯有以“新”破局,才能撕掉偏见标签,在世界舞台上赢得尊重。
如今再赏瓶中图景,早已换了人间。新中国以和平崛起姿态屹立在世界东方,经济实力稳步提升的同时,文化影响力也在持续增强,曾经的“被动融入者”已成长为“主动引领者”。这份转变,就藏在武汉街头随处可见的日常里。如今汉服不再是节日里的稀罕装扮,黄鹤楼的飞檐下,常有身着襦裙的姑娘凭栏远眺,衣袂随江风轻拂,与千年名楼的飞檐斗拱相映成趣;楚河汉街的石板路上,不时能看到外国游客换上宽袍广袖的古装,对着镜头比出拱手礼,有的还跟着街边非遗传承人学绣特色香囊,脸上满是对中华文化的好奇与喜爱。这不是刻意的文化展示,而是普通人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是中华文明以开放姿态吸引世界目光的缩影,更是新时代中国文化软实力悄然提升的生动注脚。
《礼记》有云“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份求新求变的精神,恰与首义精神相合。新时代中,武汉以“建成支点、走在前列”为使命,在硬实力与软实力建设上双向发力、协同共进。掸瓶里的百年春秋,早已化作武汉街巷里弄中的烟火气。百年前瓶中人突破桎梏的“新装”,是首义精神“敢为人先”的具象;如今市民身上自在舒展的汉服、外国友人眼中惊艳的东方美学,是“百年春秋”照见的文化自信。守首义精神之“正”,我们从未丢却革新图强的内核,让优秀文化成为城市发展的精神根系;创时代发展之“新”,武汉正以“支点建设”之担当,将首义精神融入产业升级的突破、文化传播的创新,让荆楚精神既扎根传统,又拥抱世界。
未来的“踏春图”上,武汉还将以首义精神为魂,在守正创新中续写属于这座英雄城市的新篇章,让百年精神始终照亮文化自信的征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阔史诗,添上属于武汉的厚重一笔。
稿源:荆楚网
作者:谢宸琪(武汉市蔡甸区委组织部)
责编:叶辉
为了让更多公众参与、展示个人作品,本次大赛征集预计将持续至8月底,经综合评审后,将为获奖者颁发证书和奖金,同时择优在主流媒体和博物院宣传平台进行专题展示。
投稿请发送至指定邮箱 xhgmwwcbds@163.com,邮件标题需按【辛亥革命文物传播作品征集】类别 + 姓名(集体名)+ 参赛作品标题规范填写,内容备注联系方式。
点击链接,参与百年辛亥 民族丰碑——“孙中山与辛亥革命”文物传播大赛!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