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省直资讯

【“孙中山与辛亥革命”文物传播大赛】一艘舰与一个民族的航程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28日16:10 来源:

倘若我有记忆,那便是从南国烽烟中燃起,于长江深处沉淀,终在时光之岸苏醒。

我是一艘舰,原名永丰,诞生于民国初年船坞,钢铁为骨,江风为息。彼时帝制虽倾,袁氏擅权,宪政蒙尘,共和如风中残烛。我初入舰队,即闻南方志士举义护国,反对复辟,心有所向。海军诸将深感国体危殆,不愿效命专制余烬,遂于上海通电起义。我亦归附革命,自此不再为旧梦巡防,而为共和守望。

不久,护法号角吹响。孙中山先生南下广州,重建军政府,力图恢复《临时约法》,重振共和法统。我随舰队南下,投身护法洪流。驰骋南海,截敌运兵舰,迫降敌舰;冲锋琼州,炮摧敌垒,协同陆军歼敌。每一次破浪前行,都是对法统的坚守,每一发炮火皆为共和而鸣。我以铁甲践行誓言,法不可废,国不可分。

而后,叛乱突起,广州城火光冲天,总统府遭袭,先生危在旦夕。他辗转登舰,我以钢铁之躯筑起江畔孤垒,坚守五十余日。危难之际,先生登舵楼高呼“民国存亡,在此一举,今日之事,有进无退”,声贯炮火。我将誓言刻入铁甲,岿然不动。因我深知,所护者不仅一人,更是一个民族未曾熄灭的希望。

多年后,先生北上议和,积劳成疾病逝北京。噩耗传来,山河同悲。念其伟业,我更名为“中山舰”,三字铭心。从此,我与“振兴中华”命运相连。然政局诡谲,风波突至,我被扣于黄埔,舰员遭拘,指令不明。那夜静泊于水,如困无形之网。我痛心于同志相疑、理想蒙尘。前行之路,何止外患,更有内忧。

及至烽烟再起,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山河破碎,生灵涂炭。我虽舰体老旧,炮火迟缓,然未敢退却,毅然加入长江布防,守卫武汉江段。奉命巡防嘉鱼、新堤至金口江面,担负警戒敌袭、运送军需之责,昼夜不息。终有一日,敌机群至,炸弹如雨。我奋力还击,炮口喷吐最后的怒吼,终因重伤进水,缓缓倾覆,沉入金口江底。那一刻,炮声已歇,江水灌入,可我心中无悔。此身虽没于波涛,然所护者,乃一个民族不屈的脊梁。

此后半个多世纪,我长眠江底。泥沙覆我,铁骨渐销,可我仍感知着岸上的脉动。曾听战鼓如雷,千帆竞渡,旧时代在炮火中崩塌;继而欢呼四起,山河焕然,新纪元的号角随江风传来;后来锤声铿锵,巨桥飞架,钢铁长虹贯通南北;汽笛声里,货轮穿梭,改革春潮漫过堤岸;书声灯影,昼夜不息,城市在奋进中重燃光华。江流无声,却载动沧桑巨变。我知道,这个民族,终究没有停下脚步。

终于,一道光刺破幽暗,我重见天日,静卧于展厅之中。孩童驻足凝望,仰头问道:“它真的打过仗吗?”老师轻声说:“它见证过一个民族的觉醒与不屈。”我无言,却心潮翻涌。从此,我不再漂泊于江流,而是以静默之姿,继续守望这片土地。我亲历过理想的高扬,也见证过道路的曲折,我不是胜利的象征,只是坚持的同行者,在每一次危难与坚守中,默默承载着那不灭的信念。

当人们伫立在我身前,目光抚过斑驳钢板,他们看到的不再只是一艘沉寂的舰。这是一段航程的见证,一个民族在风雨中前行的缩影。我为那不灭的信念而行,为那未竟的复兴而守。江流不止,航程不息。我已停泊,但中国,仍在前行。

稿源:荆楚网

作者:谢平(蔡甸区科技创新和人才服务中心)

责编:叶辉

为了让更多公众参与、展示个人作品,本次大赛征集预计将持续至8月底,经综合评审后,将为获奖者颁发证书和奖金,同时择优在主流媒体和博物院宣传平台进行专题展示。

投稿请发送至指定邮箱 xhgmwwcbds@163.com,邮件标题需按【辛亥革命文物传播作品征集】类别 + 姓名(集体名)+ 参赛作品标题规范填写,内容备注联系方式。

点击链接,参与百年辛亥 民族丰碑——“孙中山与辛亥革命”文物传播大赛!

【责任编辑:叶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