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文化和旅游部数据显示,仅今年上半年,国内居民出游人次32.85亿,同比增长20.6%。国庆、中秋长假即将来临,更有望推动旅游市场再迎高峰、出行人次再创新高。数据增长的背后,是文旅行业新玩法、新场景、新业态的持续迭代,更是文旅消费从“打卡观光”的传统模式向AI数字赋能“个性体验”的深度转变。在此趋势下,数字化转型成为文旅企业突破发展瓶颈、构建核心竞争力的“必答题”。以武昌区为例,当地政府依托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与数字创新实践,积极探索文旅产业特色发展路径,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源源注入新动能。
数据应用是文旅产业升级的基础要素。早在2019年,武昌区就建设了包括全域旅游标准信息库、全域旅游微信公众号和全域旅游管控中心在内的智慧旅游系统。项目以游客为中心,提供全场景智慧旅游服务,涵盖景区概况、旅游地图、特色专题、交通贴士、旅游攻略、投诉建议等功能,满足游客在游前、游中及游后全过程需求。在此基础上,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文旅宣传推广,与新媒体公司、抖音微博大V等合作,通过快闪特效、穿越机航拍等创新形式,拍摄多个短视频;在大成武昌官微上推出“武昌嗨yeah”系列短视频,推介武昌文旅资源,增强游客的参与感和对武昌文旅的认同感。
场景应用是激活文旅体验的重点载体。黄鹤楼公园采取数字化手段、光影表现,打造《夜上黄鹤楼》项目,通过互动投影、移动纱屏等技术手段增强互动性及参与感,让游客拥有移步换景的行浸式体验,沉浸式感受黄鹤楼的历史韵味与文化魅力。昙华林借助数字修缮、三维激光扫描及3D打印技术,让百年历史建筑重焕生机,以“街头博物馆”的形式,生动展现历史故事。与此同时,武昌区打造的虚拟数字人“武畅儿”作为武昌区元宇宙形象代言人,用虚实结合穿梭的形式,向世界各地游客展示武昌经典打卡点位,有效展现了武昌的文化魅力。
人才支撑是驱动业态革新的核心动能。在数字文旅发展中,除了依托智慧旅游系统搭建与数据流量营销,数字文旅专业人才培养和技术支撑同样至关重要。武昌区是省委省政府所在地,同时高校资源丰富。辖区内的湖北大学以此为优势,聚焦数字文化创新合作体、数字文旅发展共同体,与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共建湖北省数字文旅研究院,逐步探索形成“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协同发展的“湖北模式”。今年,该研究院联合湖北省数字文旅集团、科大讯飞签署校企战略协议,共同建设湖北省数字文旅协同创新联合实验室,共享数字文旅数据库,推进大模型场景应用,系统构建了“高校科研+企业实践”的校企合作新机制。
从数据驱动的智慧服务,到场景创新的沉浸体验,再到人才支撑的业态革新,武昌区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样本。数字经济时代,文旅产业正迎来迭代升级的发展契机。主动探索者必将把握技术赋能的时代红利,乘“数”而上,在转型发展的征程中稳步前行,在文旅融合的新赛道上实现弯道超车,进一步推动文化事业和文旅产业繁荣发展。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杨菁(武汉市武昌区“昌言家”团队、珞珈山街道办事处)
责编:李燕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25003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