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通讯员 刘媛)清晨六点,武汉江汉路步行街的喧嚣还未漫开,新华路23号的君君副食已飘出芝麻酱的醇厚香气。搪瓷碗里,粗细均匀的碱面裹着浓稠酱体,拌上脆爽萝卜丁和酸腌菜,再配一口冰镇蛋酒——这是武汉人三十余年雷打不动的过早仪式。
店主余阿姨曾是国营餐馆职工,下岗后在小巷里守着这方灶台,用凌晨四点现掸的碱面和“不加卤水”的坚持,把小店熬成了汉口过早文化的活招牌。

国庆中秋假期,江汉区游客量激增,君君副食的队伍从店门口蜿蜒着排出数十米。社区志愿者举着醒目的提示牌引导停车,网格员把路边的共享单车统一移走,引导着慕名而来的食客井然有序地排队等候。“以前一到节假日就发愁,客人挤得转不开身,现在有专人维持秩序,生意反而更稳当了。”店主余阿姨擦着额头的汗笑言。
这样的变化,源于新华街道对小微企业的关切。面对老店迎来的新流量,街道把服务做在前头,从优化周边环境到保障经营秩序,用细致举措为小店筑牢发展底气。

优化营商环境,关键要让小店轻装上阵。作为江汉区碳水文化的重要符号,君君副食曾受限于门面窄小,客流量大时顾客只能站着吃、蹲着拌,体验不佳等各类问题。街道了解情况后主动靠前,联动相关部门争取支持,既保留了老店小而美的烟火气,又通过合理规划提升了经营舒适度。如今,游客顺着“汉口必吃榜”“来汉口 逛江汉”的推荐牌来打卡,周边上班的白领顺路打包,小店日均客流更稳定,口碑也越传越远。

更让商户暖心的是有呼必应的长效陪伴。新华街道建立了常态化沟通机制,网格员定期走访收集小微企业需求,从解决经营中的小麻烦,到帮着挖掘文化价值、拓展客源,每一步都精准对接。不管是规范包装流程方便游客打包,还是提议通过文化联动、平台推流等吸引年轻客群,街道都积极链接资源,为小店注入发展新动能。“以前总觉得政策离得远,现在街道比我们还懂生意经。”店主余阿姨说道,这种被重视的感觉,比任何补贴都更让人有信心。

碳水的香气里,藏着城市与小店的共生逻辑。君君副食的长队,不仅是“干噎”美味的吸引力,更折射出新华街道优化营商环境的用心。从解决实际经营困难,到助力文化价值转化,从营造安心创业环境,再到搭建拓展客源桥梁,每一项服务都在印证,好的营商环境,就是要让小店既能守住老味道,也能焕发新活力。
暮色渐沉时,君君副食的酸辣馄饨售罄,余阿姨开始准备次日凌晨的碱面。有着社区的支持、街道的托底,这碗承载武汉记忆的热干面,不仅能在新华路飘香三十年,更会随着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让更多人尝到这份“干噎到上头”的幸福。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25003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