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黄陂大余湾的青石板巷里,金黄玉米、火红辣椒顺着飞檐翘角铺开,晒秋的热闹劲儿,早就不只是好看的丰收景。这座守了600年的古村落,凭着晒秋这根“线”,把老民俗和新产业串到一起,让老农耕文明在文旅里活起来,也给乡村振兴写了段实在的“小故事”。
晒秋里藏着的,是最贴地气的文化底子。早先先民晒秋,是为了应对潮湿天气存粮食,慢慢成了庆祝丰收的老规矩。这背后是对土地的在乎,对干活的踏实劲儿。在大余湾,簸箕里装的不只是玉米辣椒,更是“家里有粮,心里不慌”的实在,是刻在大伙儿骨子里的农耕记忆。现在这老民俗成了城里人的“乡愁出口”,在斑驳老屋旁看晒秋,在作物堆边拍张照,人们能找回对田园生活的念想,摸到传统文化最实在的温度。这份从老辈传下来的文化味儿,正是大余湾搞文旅的“底气”。
大余湾没把乡愁只当“老古董”,反而用新法子让它活起来。今年的晒秋节,古村落不再是只能远看的“布景”,变成了能上手、能体验的地方。非遗表演让老手艺“动”起来,穿汉服能跟历史“搭个话”,亲子课堂、围炉煮茶刚好戳中现在游客的需求。更实在的是,村里明清老房子保存得好,近40个短剧剧组来取景,不光老屋租出去能赚钱,村民还能当群演挣份收入;乡村咖啡馆开起来后,年轻游客占比从12%涨到41%,村里的土特产能卖得更好了。从单晒秋,到“晒秋+体验+影视+消费”,一个老民俗变成了能带动多方面的文旅产品,价值翻了番。
优秀传统文化从来不是尘封的“老物件”,而是可与现代生活同频共振的“活资源”。打造文化IP,既要守住“乡愁”的根与魂,深挖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更要打破思维定式,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传统文化与新业态、新消费需求精准对接。当古老村落学会用现代视角讲好传统故事,当乡愁记忆转化为可感知、可消费的文化产品,乡村文旅便能走出同质化困境,实现“文化出圈”与“经济增收”的双向奔赴。
秋阳下的大余湾,晾晒的是丰收,更是文化自信;绽放的是美景,更是产业希望。从这座古村落的蜕变中,看到了传统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无限可能。期待更多乡村能像大余湾这样,找准文化坐标、创新发展路径,让沉睡的文化资源苏醒,让乡愁成为推动乡村可持续发展的澎湃动能。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王倩(武汉市黄陂区“木兰墨客”团队、李家集街道办)
责编:陈泉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25003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