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省直资讯

一家三代接力书写体育佳话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11日08:37 来源: 恩施日报

他们来自同一个家庭:年逾六旬仍坚守乒乓球赛场的副裁判长李洪霞,田径赛场上精准执裁的终点裁判黄迪,以及在恩施州第十届运动会青少年类乒乓球赛中获第四名的黄宇泽。

今年8月,在州十运动会的赛场上,这祖孙三代人发挥各自所长,共同书写了一段关于热爱、传承与坚守的体育佳话。

祖孙二人同上赛场

李洪霞的微信头像,是一个挥动乒乓球拍奋力接球的小男孩;她的微信昵称也与小男孩有关——“9号”,这是那男孩比赛时所穿球衣上的号码。看似简单的头像和昵称,承载的却是祖孙二人对恩施州第十届运动会最珍贵的记忆。

“微信头像是在黄宇泽参加比赛时,我抓拍下来的。”李洪霞笑着说,能和孙子在同一个赛场上发光发热,既开心又自豪。

今年8月9日,州十运动会青少年类乒乓球赛正式打响。生活中的这对“祖孙球友”,第一次以裁判与选手的身份在赛场上相遇。这一次,黄宇泽全神贯注地与对手比拼,而李洪霞不再站在球台对面,而是以项目副裁判长的身份,确保比赛顺利进行。

8月的恩施仍然酷热难当,乒乓球场馆内蒸腾着细密的热意,每一场比赛下来,小选手们的衣衫都会被汗水浸透,白净的脸颊也涨得红扑扑的。10岁的黄宇泽也不例外,历经六轮激烈角逐,他最终成功闯入男子10岁组四强。

“他们的技术水平很高,我输得不冤。”被问及未能站上领奖台是否遗憾时,黄宇泽的回答既真诚又坦然。

“每一滴汗水都孕育着荣耀的花朵,坚持与努力才是你奋斗的方向。”李洪霞这样勉励孙子。在她看来,体育精神远比竞技荣誉更重要,这句话也是她对自己一路走来的感悟。

因过硬的专业能力,65岁的李洪霞被本届运动会组委会选派为乒乓球项目副裁判长,全程协助主裁判维持比赛秩序、确保规则严格执行。

记录比分、监督发球、检查器材……这些看似常规的工作,李洪霞却一丝不苟地对待每场比赛。或许是赛事期间的持续劳累,赛后她的腰椎老毛病明显加重。在医院诊断后,她接受了手术,医生叮嘱术后至少3个月不能久坐或久站。

“既然接下了任务,就一定要站好这班岗。”面对10月将在州十运会第二阶段比赛中担任执裁的任务,李洪霞态度坚定。她表示,将参与到第二阶段赛前集训指导,并坚持高质量完成执裁任务,不辜负组委会与主裁判的信任。

从天赋型选手转型为“引路人”

“16—17岁组男子跳高冠军、15岁组女子跳远冠军、16—17岁组男子1500米中长跑冠军、15岁组男子400米短跑冠军都是我的学生。”翻阅州十运会青少年类田径项目成绩单,恩施高中教师黄迪语气中满是自豪。

这份佳绩的背后,是一位怎样的老师在默默引领?

答案,藏在黄迪的履历中:全国高水平运动员,州五运会16—17岁组男子200米、400米短跑“双料冠军”、曾在多项赛事中多次斩获男子100米、200米、400米短跑冠军。从赛场转身讲台,他培养的体育生先后走进北京体育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湖北大学等高校。无论是作为运动员还是教师,黄迪都堪称佼佼者。

作为一名资深田径人,黄迪多次在大型赛事中担任裁判。州十运会中,他出任青少年类田径项目终点裁判,数次面对“第一名与第二名选手几乎同时过线”的紧张时刻,他凭借扎实的专业素养,作出公正判罚,维护了比赛的严肃与公平。

“从赛场到裁判席,让我对体育精神有了更完整的理解。”黄迪说,他希望将这份严谨与专业传递给学生。

“做运动员时追求的是不断突破自我,成为教练后希望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孩子。”在学校日常训练中,黄迪带领的15人田径队汇聚了跳高、跳远的技巧型选手,也有1500米、400米的耐力型健儿。这些通过全州体育特长生测试选拔而来的学生,个个怀揣运动梦想。

黄迪结合自己的参赛经验和多年所学专业知识,为学生制订“体能素质+专项技术”双重训练计划,既注重夯实基础能力,也针对性地打磨技术细节。通过在日复一日的专业指导中刻苦训练,4名参加州十运会的学生脱颖而出,捧回冠军奖杯。

谈及当前青少年体育运动,黄迪感慨颇深:“如今的孩子身体素质更好了,目标也更清晰,不少人正朝着专业化方向努力。”他认为,随着全民健身理念深入人心,体育已不再是少数人的竞技场,而成为越来越多人追求健康、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而他要做的就是继续当好“引路人”,帮助更多孩子在奔跑与跳跃中,找到热爱,实现成长。

从不爱拿拍到爱上挥拍

“接住,再来一板。”“对,再来一次。”9月26日晚七点,州城一家乒乒球俱乐部内,教练的指导声与清脆的击球声交织。4号球台前,黄宇泽弓着身子,双眼紧盯飞来的白球,不停挥拍迎球。一个小时下来,他已满头大汗。

由于学业紧张,黄宇泽平时练球机会不多。为了提升球技,他让家人给自己报了训练班,每周训练2天,从未缺席。“虽然累,但是能坚持。”他说,在喜欢做的事情上花时间,很开心。

这份喜欢,并非与生俱来。

“最早是我带他打球,但他只爱捡球,就是不拿拍。”李洪霞回忆,从孙子5岁起,就尝试带他接触乒乓球。

奶奶对乒乓球的热爱、专业的技术、长效的陪伴,渐渐滋润了黄宇泽的心。不知不觉间,他开始拿起球拍,祖孙对打成了日常生活里温馨的一幕。

2022年“奔跑吧·少年”儿童青少年主题健身活动中,7岁的黄宇泽获得乒乓球项目第四名。这是他第一次参与正规比赛并获得名次,从此更加热爱打乒乓球。

“和奶奶一起打球很开心,这些年也参加了很多比赛,拿到一些奖,打乒乓球挺有意思。”在亲情陪伴与荣誉激励的双重驱动下,那个曾经只爱捡球的小男孩,一步步成长为在赛场上从容应对的竞技少年。

有人问李洪霞:“会不会培养孩子走职业运动员道路?”“不会!就作为兴趣爱好培养。”她从未想过要孙子继承自己“衣钵”。

“乒乓球对我来说是爱好,是生活的一部分,家人从没把它当作任务压给我。”黄宇泽说,奶奶陪他练球,爸爸教他调整心态,在充满爱与理解的家庭里,打乒乓球从来不是负担,而是连接三代人的温情纽带。(卢树彬 张晓霞)

黄宇泽正在进行乒乓球训练。(全媒体记者卢树彬 摄)

祖孙三人穿上定制“战袍”合影。(全媒体记者卢树彬 摄)

正在执裁的李洪霞。(受访者供图)

比赛中的黄宇泽。(受访者供图)

【责任编辑:叶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