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荆楚评论

荆楚评论:低空旅游如何从“爆红”走向“长红”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11日15:16 来源: 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国庆中秋长假期间,随着空中游览、高空跳伞、航空研学、风洞体验等“CityFly”的走红,低空旅游市场迎来爆发式增长,逐步从“小众尝鲜”步入“大众消费”,成为我国文旅消费升级的“空中引擎”。据中国民航局预测,2025年中国低空经济的市场规模将达到1.5万亿元,2035年有望达到3.5万亿元。

低空旅游的“爆红”并非偶然,它既得益于国家层面持续释放的政策红利,也源于公众对旅游体验升级的强烈需求,再加上无人机、eVTOL等前沿技术的有力支撑,多重因素共同点燃了这一新兴业态。然而,热度攀升的背后,诸如安全隐患尚未完全消除、可持续盈利模式仍在探索、基础设施与配套服务不足等现实瓶颈也逐步显现,成为制约低空旅游长远发展的关键因素。要实现低空旅游从一时的“爆红”走向持续的“长红”,离不开多方协同发力。

筑牢安全底线,夯实产业发展根基。政府要完善低空旅游专项法规,明确企业安全主体责任,强制要求公开飞行器安全评级与运营记录,严格飞行员资质审查,定期组织安全实操培训,从源头杜绝“黑飞”“违规操作”等隐患。此外,要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优先在5A级景区、热门旅游城市周边布局通用机场与临时起降点,构建“15分钟空中应急救援圈”。同时,积极推动校地合作共育专业人才,支持航空类高校开设通航运营、机务维修等专业,联合企业开展定向培养,为产业输送复合型人才。

创新运营模式,激活消费增长动能。在技术降本层面,可以推广eVTOL等新型装备,通过新能源替代、规模化生产压缩运营成本,降低企业入门门槛。在产品营销层面,企业应密切结合市场需求创新,推出如“共享飞行”“分时段特惠”“低空+景区+吃住”联票等多样化产品,满足不同客群消费需求,降低游客对单项飞行价格的敏感度,提升整体消费意愿。比如借鉴湖北荆门漳河“低空观光+航空研学”一站式套票等成功案例,构建产品丰富、业态多元、服务优质的低空旅游生态;还可以参考重庆发放3000万元低空飞行消费券、10万张航空航天科技展门票等做法,以“AI大模型+网红种草+攻略指引”,为消费者个性化定制攻略。

加强文化融合,深度挖掘特色资源。各地要加强文化融合与特色资源挖掘,避免同质化发展。一方面要深挖地域文化,打造专属IP,避免“千空一面”。 比如,浙江绍兴依托唐诗文化开辟“空中唐诗之路”,让飞行体验承载文化底蕴,杜绝“为创新而创新”的烧钱式开发;湖州安吉推行“低空观景+瀑布村咖”的联动模式,实现了“空中体验有亮点、地面服务有支撑”的良性互动。另一方面要构建完整产业链,推动业态融合与价值延伸。可以拓展“低空+”多元业态,如航空研学、城市观光、应急救援等,整合文旅企业、科技公司、金融机构等市场力量,打通上下游资源、优化应用场景设计,切实提升游客体验感与复购率,为低空旅游的长期繁荣奠定坚实基础。

从“CityWalk”的悠然漫步,到“Cityride”的自在驰骋,再到“CityFly”的云端翱翔,既是游客对沉浸式、高品质体验的需求升级,更是文旅产业向新而行、迭代创新的必然选择。作为文旅市场的新兴赛道,低空旅游凭借其“换个视角看世界”的独特魅力,正迅速成为消费新热点。发展低空旅游,唯有筑牢安全之基、激活创新之翼、厚植文化之魂,方能让“向云端”的奇妙体验走进更多人的生活,真正将其打造为拉动消费升级、赋能区域经济的文旅新增长极。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杨菁(武汉市武昌区“昌言家”团队、珞珈山街道办事处)

责编:李燕

【责任编辑:董育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