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融合发展,如何从“蓝图”变为“实景”?武汉市黄陂区以一杯“村咖”、一场“晒秋节”为钥匙,打开了城乡供需平衡的新通道。这场以需求为导向的乡村实践,不仅让古村焕新颜、农产变商品,更重构了城乡要素流动的新生态,为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湖北样本”。
城市需求升级,为乡村发展点亮“导航灯”。当都市人厌倦了钢筋水泥的禁锢,渴望在自然中寻回乡愁与松弛感,乡村的生态优势与文化底蕴便成了最紧俏的“资源”。此前,黄陂大余湾古村虽有青砖黛瓦的古韵,却因业态单一陷入“游客老龄化”困境,年轻游客占比仅12%,供需错位的问题十分突出。
转机始于返乡青年对乡村资源的创新开发。姚家集街道的“乡巴克”,将20亩稻田化作咖啡座的天然背景;香溪谷的“山岛里”,用湖畔露台承接都市人的休闲需求——这些“村咖”不只是简单贩卖咖啡,更是将城市流行文化与乡村生态景观深度融合,精准回应了“离城不离市”的现代生活向往。第三届晒秋节则更进一步,通过割水稻、扎稻草人等沉浸式体验,让农耕文化从“静态展示”变为“可触摸消费”,实现了城市精神需求与乡村文化供给的同频共振。
乡村供给侧改革,关键在激活“沉睡资源”。黄陂的实践巧在不搞“大水漫灌”式开发,而是以市场需求为锚点,让乡村资源“活”起来、“优”起来。“村咖”经营者深挖在地特色,春季推出“春风里”枇杷咖啡,秋季主打“桂花落”米酒拿铁,把周边村落的农副产品转化为独一无二的消费载体——既破解了农产品“出山难”的问题,又为乡村供给打上了鲜明的文化标签。
这份“转化力”的背后,离不开政府的精准赋能。通过“免租金3年”政策盘活闲置农房,以贴息贷款降低创业门槛,联合高校培育懂经营、懂文化的复合型人才,黄陂为乡村搭建了对接城市需求的“桥梁”。数据是最好的证明:“村咖”落地后,大余湾年轻游客占比跃升至41%,土鸡蛋、黄陂豆丝等农副产品销售额显著增长,乡村也从单纯的“观光景点”,升级为承载多元生活方式的“新空间”。
城乡融合的可持续性,在于构建“双向循环”的生态链。黄陂的实践打破了“城市单向输出、乡村被动接受”的固化思维,让人才、资本、理念“下乡”,让生态、文化、产品“进城”,形成互补共赢的新格局。城市的运营经验催生了“村咖+露营”“门票+咖啡”等创新模式;乡村的优质农产与田园体验,丰富了都市人的消费选择与精神世界。
村咖不仅是消费场景,更是城乡要素流动的“超级接口”。当咖啡香混着稻花香,当都市人爱上田园味,供需平衡便催生出强劲的发展动能。从大余湾的青砖黛瓦到遍布乡村的咖啡飘香,黄陂用实践证明:城乡融合的密码,就藏在对城市需求“痛点”的精准把握里,藏在对乡村供给“亮点”的创新挖掘中。这杯来自黄陂的“平衡咖啡”,值得更多地方细细品味、借鉴学习。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唐林林(武汉市黄陂区“木兰墨客”团队、李家集街道办)
责编:陈泉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25003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