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通讯员 付金凤)“没想到不用跑县城,在家门口3天就拿到赔偿,太省心了!”近日,家住来凤县的余某手持调解协议和3万元赔偿款,对宣恩县人社部门的上门服务连连称赞。这起工伤赔偿纠纷的高效化解,正是宣恩县深化“人社+N”劳动争议多元解纷模式的生动缩影。
在2025年1月16日,余某在车间工作时不慎致左手三根手指骨折。这突如其来的变故,不仅让余某承受着身体上的巨大痛苦,更让他的生活陷入了困境。此后数月,余某与企业就工伤赔偿反复沟通,始终无法达成一致,无奈之下,他于10月11日向宣恩县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递交了仲裁申请。

不同于传统的“坐堂问案”,仲裁院工作人员接到申请后,当即启动“快立”程序,现场审核材料、完成立案。考虑到余某居住在邻县、企业需维持正常生产,工作人员在征得企业同意调解并放弃十日举证期限后,决定打破空间限制,组建由仲裁员、工会干部、法院工作人员及法律援助人员组成的速调团队,开展“入企上门调解”。
2025年10月13日,速调团队来到涉事企业现场,一场“圆桌协商”在企业车间旁拉开序幕。速调团队灵活采用“面对面沟通+背靠背疏导”的方式,耐心倾听余某的赔偿诉求,并结合案例为企业详细解读《工伤保险条例》等法规,清晰明了地厘清了双方的权利义务,让企业深刻认识到自己应承担的责任。经过4小时的耐心沟通,双方终于达成共识:企业共计支付余某工伤赔偿款9万元,当日先支付3万元,剩余6万元于2025年12月31日前结清。调解成功后,仲裁员当场制作仲裁调解书,双方签字确认,真正实现“当日立案、当日调解、当日结案、当日履行”。
这场纠纷的高效化解,得益于县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构建多元解纷“朋友圈”的持续努力。近年来,该县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联合工会、法院等部门,建立“信息互通、力量互补”的联动机制,推行“调解优先、速裁快调”原则,将矛盾化解从“对簿公堂”转向“源头疏导”。针对事实清楚、争议不大的案件,通过“入企服务+多部门联动”模式,最大限度缩短处理周期,既让劳动者快速拿到赔偿,也减少纠纷对企业经营的干扰,实现劳资双方“双赢”。
“上门服务打破的是空间距离,调解协同拉近的是民心距离。”宣恩县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继续深化“人社+工会+法院+N”的“五协”联动机制,完善“一站式”劳动争议多元化解闭环体系,让上门调解、联防联调覆盖更多场景,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筑牢法治保障。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25003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