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国庆中秋“超级黄金周”期间,武汉文旅市场热度空前。汉阳书店里文学与月饼模具的跨界陈设,汉口老面馆“汉味盲盒”的意外走红,天河机场“武汉礼物”店3小时破万的营收,双节期间的武汉,传统与新潮在消费场景中碰撞出别样火花。从光谷的科技体验到昙华林的茶社清韵,从江滩皮影戏到黄鹤楼下的非遗彩灯,多元业态彰显着城市市场的韧性,更藏着文化与商业交融的密码。
热潮之下,隐忧亦存。“汉味盲盒”虽借社交传播出圈,但正如饿了么联合老字号的创新实践所示,若仅靠随机组合博眼球,缺乏热干面制作工艺、豆皮非遗故事等文化内核,终将在猎奇心理消退后失宠。文旅融合中,部分市集将皮影戏沦为促销背景,诗会与糕点生硬捆绑,反而让文化符号失去原有的厚重感,这与极地海洋度假区“国潮+沉浸体验”的成功形成鲜明对比。更需警惕的是,光谷新潮与老城传统的“两张皮”,折射出消费圈层分化,传统民生业态仍面临转型困境。
破解之道,首在深耕文化内核。商家当沉下心做“有根的创新”,“汉味盲盒”可效仿“武汉话发声公仔”的思路,融入方言故事与匠心解说;非遗市集不妨借鉴江夏里“文化展演+展销”模式,让技艺展示比商品推销更亮眼。其次要构建包容共生的消费生态,政府可推动江汉路数字化改造与老字号扶持联动,用特色街区串联起科技体验与民生小店,让消费复苏惠及更多群体。更需培育理性市场氛围,通过媒体挖掘“松崽”IP这样的本土案例,引导公众从“追网红”转向“品文化”。
消费的生命力,终究藏在城市的烟火底色里。武汉双节消费的意义,不止于短期营收的增长,更在于探索一条“流量变留量”的路径。当盲盒承载城市记忆、市集散发文化气息、创新蕴含民生关怀,消费热流才能真正沉淀为文化暖流,为“英雄之城”注入持久的经济活力与人文魅力。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梅晓雨(武汉市武昌区“昌言家”团队、水果湖街道办事处)
责编:李燕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25003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