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 (记者 谭明猛 通讯员 刘芬 )近日,华语首部当代温暖现实主义题材电影《花谢花又开》宣布将于11月9日在武汉市蔡甸区开机,并全程在当地取景拍摄。这一决定引发业内关注:在各地争相以优惠政策吸引影视剧组的当下,为何这部备受期待的影片独独钟情于武汉蔡甸?
答案或许在于独特的自然生态基底与深厚文化底蕴的完美结合,这与影片"温暖现实主义"的创作理念高度契合。导演熙道在前期勘景过程中强调,蔡甸不仅拥有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文化氛围,更难得的是现代都市气息与淳朴民风在这里和谐共存,还有敢于作为敢于拼搏的的创业精神。
地域基因与电影美学的深度契合
《花谢花又开》以婚姻、生命与情感救赎为主线,讲述一对夫妻共同面对疾病考验的故事。影片的情感基调需要既真实又温暖的环境作为叙事背景,而蔡甸恰好提供了这样的空间。
蔡甸作为知音文化的发源地,伯牙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典故流传千年,这种关于理解、陪伴和共渡难关的文化基因,与影片中夫妻相互扶持、共克时艰的情感主线不谋而合。
从自然环境来看,蔡甸依山傍水、生态优美,既有现代都市的便利,又保留了淳朴的自然风貌。这种现代与传统的交融,为影片提供了丰富多样的视觉语言,既能展现现实生活的质感,又不失艺术美感。
取景决策背后的文化自信
在各地纷纷推出影视拍摄优惠政策的大环境下,《花谢花又开》剧组拒绝了多个地区的邀请,坚持全程在蔡甸取景。这一选择体现了制作团队对蔡甸独特文化价值的认可,也反映了中国电影创作从"场景消费"到"文化认同"的转变。
知名影视制片人李明分析指出:"熙道导演的作品兼具文学性与市场性,既能打动观众,又具备社会价值。选择蔡甸,正是看中了这里不可复制的文化底蕴和自然风貌。"
这种取景决策背后,是一种文化自信的体现。蔡甸不需要通过模仿其他地方或建造人造景观来吸引剧组,其本身的文化特质和自然风貌就是最大的吸引力。
电影与地域的文化共生关系
电影与取景地之间从来都是双向赋能的关系。《花谢花又开》在蔡甸取景,不仅能够为影片注入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也将通过银幕向全国观众展示蔡甸的城市形象。
随着"跟着电影去旅行"成为文旅新趋势,影视作品正在成为地方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电影上映后,预计将吸引大量影迷前来蔡甸"打卡",带动旅游、餐饮、住宿等相关产业发展。
蔡甸区积极支持影片的拍摄工作,联动"十大知音文旅精品项目""十大特色美食""十大精品民宿"等本地资源,为剧组提供全方位支持。这种合作模式实现了文化产业与区域经济的互利共赢。
电影取景的文化传播价值
《花谢花又开》立足国际视野,剧本、音乐、摄影等环节均对标国际标准,并计划冲刺国内外重要电影节。这意味着蔡甸的文化和风光将通过国际影展走向世界。
业内分析认为,影片选题兼具社会深度与情感温度,符合国际电影节偏爱的"情感救赎"题材。影片内容扎根蔡甸本土文化,主题涵盖家庭、婚姻、生命意义等具有广泛共鸣的社会议题,兼具艺术性与传播性。
这种通过电影进行的文化传播,比传统的宣传方式更加自然、生动,也更容易被受众接受和记忆。电影成为了一张立体化的地方文化名片,让观众在情感共鸣中了解和记住蔡甸。
电影取景地的选择从来不是偶然的。《花谢花又开》钟情于蔡甸,是基于艺术创作规律与地域文化特质的高度契合。这种契合不仅为影片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也为地方文化传播提供了新的路径。
当观众未来在银幕上看到蔡甸的山水风光和人文景观时,他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故事的背景,更是一种文化的呈现。这种文化与电影的深度融合,正是中国电影创作与文旅发展合作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当电影的叙事美学与地域的人文底蕴相遇,银幕便成了展示地方魅力的最佳窗口。《花谢花又开》在蔡甸的取景拍摄,将成为电影与地域文化双向赋能的一个典型案例,为中国电影与地方文化的协同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25003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