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荆楚评论

荆楚评论:国考拆“岁槛” 以能推英雄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17日10:06 来源: 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近日,2026年度国考公告将报考年龄上限调整至38周岁,应届硕博生放宽至43周岁。这一政策突破,标志着长期横亘在就业市场的“35岁门槛”在国家层面实现重要突破。面对当前就业市场中普遍存在的“35岁歧视”现象,这一调整既是对人口结构变革的积极回应,更是深化公平就业与优化人才评价体系的重要一步。

要深入了解这项政策调整的必要性,就需要认识到我国人口正经历的深刻转型。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劳动力市场的年龄结构已发生显著变化。《中国人力资本报告2024》显示,全国劳动力人口平均年龄逐渐逼近四十岁。与此同时,教育年限的延长让人才的成长周期也发生变化,部分博士生毕业时已届而立之年,若继续固守“35岁红线”,不仅与劳动力市场的实际结构严重脱节,更会造成大量正值经验黄金期的人才被挡在门外。可以说,这次政策调整准确把握了人口发展的脉搏,体现了立足长远的制度考量。

拆除“年龄门槛”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要建立起与之配套的“量才录用”新标准。随着越来越多的省份招考将“35岁门槛”移除,我们逐渐认识到过去那种“35岁一刀切”的做法,就像用同一把标尺去丈量所有人才,既量不出“快马”的冲劲,也测不准“老骥”的耐力。伴随着人才“黄金收获期”的整体延后,我们更需要“因岗选才”的智慧。既要为年轻人铺设“快车道”,也要为经验丰富者搭建“立交桥”。这次政策调整与延迟退休、终身职业技能培训等措施形成“组合拳”,通过协同发力,真正打通人才发展的“任督二脉”。在此背景下,每个年龄段的人才都能找准自己的定位,在适合的岗位上发光发热,最终形成新老相济、优势互补的生动格局,让人才资源的“蓄水池”始终保持流动与活力。

公共政策犹如一只“指挥棒”,指引着社会发展的方向。国考作为人才选拔的“风向标”,其政策调整必将产生深远影响。破除“35岁门槛”,不仅为更多人打开了公平竞争的“大门”,更重要的是向社会传递了打破年龄歧视、“能力说话”的积极信号。这种价值导向将促使各行各业重新审视人才评价标准,推动形成“英雄不问出处”的用人新气象。

然而需要警惕的是,破除“35岁门槛”不应成为一场简单的数字游戏,我们应着力构建以能力、贡献为核心的评价机制。人才政策的每一次突破,都是对时代需求的积极回应。随着新政策的落地,我们期待看到更多领域打破不合理的年龄限制,让就业市场真正实现“唯才是举”,让每一位劳动者都能在公平舞台上绽放光彩、实现价值。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王最(武汉市武昌区“昌言家”团队、中南路街道办事处)

责编:李燕

【责任编辑:董育雄】